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筱文:人民防疫事业应更多姓“公”​

(2016-03-30 06:49: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放眼社会

解筱文:人民防疫事业应更多姓“公”

山东疫苗案件一经媒体曝光,舆论波涛层层拍岸,引发全社会极大关切。目前此案正在深入调查中。有关对此事的批判和反思,连日来席卷媒体,刷爆朋友圈。

我对此事件的观察和思考也有一定时日。诸如该由哪级政府及官员担责、涉事企业和责任者如何惩处、发生的问题和损失如何补偿、疫苗如何监管、舆论如何正确引导、信任危机如何消解等话题,不想太多探讨。我只想透过这些问题的表象,寻找该事件的主因。找到主因,方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回放一下该案件进展动态情况,基本公认的事实是:一类疫苗没有问题,问题发生在二类疫苗。 

既然同为疫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一类疫苗,是由政府免费提供,公民依照政府的规定进行接种的疫苗。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由政府计划主导的免费疫苗没有问题,而市场化运作的疫苗却存在重大问题,这是不有悖所谓的许多经济学家、市场万能派们津津乐道的常识?

按理说,一类疫苗是计划模式下的政府公益行为,这里更容易出现质量、效能,甚至腐败行为;二类疫苗是在市场化模式下进行的竞争行为,满足市场需要的有偿服务行为,消费者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使用,对于商家和企业,则应该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消费者获利。但是,事实恰好相反。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二类疫苗市场,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市场化模式,所以才导致出现此类问题。如果是完全市场化运行,相信应该可以避免。

在这里,我只想说,经济社会要维持高速运行,资本化、市场化在很多领域是必由之路,也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于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国计民生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贸然甩开步伐,以市场化做“试验”。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如,2014年4月,发生在兰州的自来水苯含量超标恶性事件,就给城市在公共领域大规模市场化的一次警示。兰州作为国内最早引进外资,大胆探索自来水市场化运营的城市,本以为放开市场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水业运营效率。但是,实际情况是,效率提高了,公共安全性却埋下隐患。

防疫事业,这是一件关系到国民健康的系统工程。诚然,各类疫苗的研发、生产、流通等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撑,政府难以更多将一些二类疫苗纳入一类疫苗范畴,实现法定和自选两种免费模式接种。

但选择政府监管下的市场化运营二类疫苗,就应该充分考虑最本质的问题,这就是“安全第一”的问题,尤其当效率与安全发生博弈的时候,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毫无疑问,资本具有天然的急躁性、短视性和功利性。选择将防疫这种类公共服务事业交由私营机构、私营资本等主导性操作,出现问题的概率显而易见。这次二类疫苗问题是出现在流通环节,而流通环节是由众多私企流通商操作的。

实际上,在疫苗的研发、生产、流通等全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国企的主导作用。在关乎人民安危的重大项目前面,国有资本运作下的国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担当,它们是人民共有的企业。防疫事业则应该永远是“人民防疫事业”,人民防疫事业应该更多姓“公”。

以此观察,对于涉及面广、影响大,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安康的事业,在深化改革,推动市场化时,各级政府,都应该立足根本,充分考量,审慎推进。在这些领域的改革实践,绝对不能视市场化手段为万能,绝对不能容许“试错”,必须尽可能确保万无一失,这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兴旺与国运昌盛。

(本文专载于湖北新闻政务客户端“长江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评论员(zgmjply),建言中国,评论天下,分享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