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朱元璋,也许今天更荒芜

标签:
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朱元璋杂谈解筱文 |
分类: 感悟生活 |
没有朱元璋,也许今天更荒芜
解筱文
忽然之间,又逢植树节。
这个日子,轰轰烈烈地植树造林唤起了人们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足够重视。
很多这个时候,我们不问收获,只管种下形式、种下希望。这样的节日度过了好多。
不知道究竟种下了多少,成活了多少?也许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形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自然的补偿。
面前所呈现给我们的自然环境是有一些苍凉,但查看下历史,居然还有些欣慰,甚至说后怕。
因为,要不是这一个人,也许今天的生态环境还要更差些。
这个人是朱元璋。
在很长的时间里,山林资源都属王朝所有,历朝历代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都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都没有朱元璋的贡献大。从植树造林的一事来看贡献,他可谓是历代之最。
朱元璋在明朝初年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据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周围种植了5000万棵梧桐树、漆树。第二年,又下令移民到淮河一带的居民,每家必须栽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之后又把种植桑、枣树的命令推广到全国。要求“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有专家推算,仅洪武年间明朝的植树总量就在10亿棵左右。
以朱元璋极其较真的严酷作风,想必这10亿棵树是不得不活。这么多树,大约相当于现在全国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栽种一棵。
毫无疑问,种这么多树在当时的确是耗费民力的一件事,但在今天看来,朱元璋这种近乎偏执的政策,或者说命令,对后世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历史的面孔是诡异多变的,洒落给后世的往往是一片凌乱。于凌乱中触摸他们冰冷的时候,让我们常常喟叹其历史的局限性认知。
但当我们偶然捡拾到他们有意无意留给后世的一丝温暖时,却发现这种温暖无限珍贵,不是我们急功近利追寻的遍野浮华,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转自:http://xxw76.2008red.com(解筱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