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信贷调控中的新情况与新对策

(2011-05-17 17:19:59)
标签:

稳健货币政策

加权平均水平

社会融资总量

财经

分类: 货币政策与通胀

货币信贷调控中的新情况与新对策
 
作者:施其武
出处:《学习时报》 ,2011年05月09日,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重新回归稳健轨道。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面,央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调控目标,多次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实行差额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实行没有信贷规模的规模控制,既有利于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也能够有效遏制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冲动;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既有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又能够推动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培养核心竞争力。

  新的政策环境和货币信贷调控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
  一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开始加大。伴随着趋紧的货币政策,连续数次的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明显感受到了流动性压力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银行头寸的紧张和期限错配风险的加剧,资金市场价格逐步攀升,增加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二是信贷规模控制方法与实际经济运行规律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在稳健货币政策下,调控部门对信贷规模计划管理更为严格,甚至简单化的按月进行规模控制,很多已授信的客户无法及时用信,基层银行贷款放款时间还须根据还款金额和可用额度或者是上级行统一审批结果去排队放款,放贷节奏与资金需求难以吻合。如,根据春耕资金需求特点测算,一季度基层联社贷款发放额应占全年贷款新增额的50%,而宏观调控部门却严格要求一季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不得超过30%,一些真实的信贷需求没能满足。
  三是小企业信贷挤出效应开始显现。鉴于总体信贷规模受限,出于对风险偏好、稳定大客户及综合收益率的角度考虑,银行机构不可避免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一些效益好、风险低的大客户、大项目,导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产生挤出效应,同时贷款利率普遍上浮,企业负担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由过去基准利率上浮 10%—20%改为上浮 15%—30%。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不足或临时急需用资,向小额贷款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利率已经达到30%甚至更高,使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
  四是银企矛盾开始加剧。在信贷逐步紧缩和负债业务发展缓慢的双重作用下,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难度加大,融资渠道减少,造成资金回笼困难,账面存款很难长期保证,银行资金成本大幅上升。从银行存款送苹果手机,到纷纷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就可见一斑。多数基层银行反映信贷规模控制下,客户的合理信贷需求难以及时有效满足,随着信贷规模调控压力的持续,银企关系将趋紧张,企业对银行的抱怨增多,甚至出现部分优质客户寻求非正规金融支持,银企矛盾无形中开始加剧。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是当前宏观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下的正确选择。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实现银行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调整的适度灵活性。稳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中性的含义,既不是从紧,也不是宽松,而是维护与适度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相适应的货币信贷条件。这意味着在货币政策取向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在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时,政策可以稍松一些;经济趋热时,政策可以紧一些。需要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分析,合理搭配和组合价格和数量型工具,发挥各项工具的合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在工具使用上,要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动态、渐进地调整,力求准确到位,避免简单化操作,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是积极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制度框架。根据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根本要求,配合差别准备金的动态调节机制,坚守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主动按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水平、改善资产质量上,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作用。
  三是加快创新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最终目标中,为确保物价稳定,调控目标已不能只局限于 CPI,而应着眼于价格总水平,也就是我国在一定时期(如年、季、月)内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加权平均水平。在运行机制上,形成“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创新型工具”有选择的使用,调控“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基准利率等”格局,从而实现促使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的最终目标。
  四是继续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化价格手段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要增强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客户的自我选择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五是推进银行经营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具创新,进一步健全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传统经营管理体制和存贷利差盈利模式,以客户为中心,区分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不同的金融服务标准和不同的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银行在对企业提供传统的贷款、承兑、贴现等业务的同时,应当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步伐,开发适合现代企业经营特点贷款品种和融资工具,以满足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要针对企业直接融资产品品种多样、结构复杂、信用风险较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积极发展和培育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较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把握能力、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的合格机构投资者,不断扩大合格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六是加强和改善相关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现行体制下,社会融资总量目标由央行确定,信贷闸门在三会及各金融机构。具体操作中涉及“制定政策-统计数据-具体监管”,央行只管前两段,三会应负责具体监管。在现有融资管理体制中,新增贷款、股市融资、保险资金等融资管理,涉及一行三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归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企业债和政府下属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债券归发改委;国债负债主体为财政部。还有民间融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信托融资乃至热钱等等,需要以上各部门在政策上进行协调和配合,以期达到避免“社会融资总量”管理的冲突和遗漏,保障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