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德、美、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

(2009-06-03 18:42:28)
标签:

医保

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服务

新加坡

杂谈

分类: 教学

英、德、美、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

观点摘自:《世界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绩效比较—英国、德国、美国、新加坡实例分析》(丁纯   2007年4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德国式社会医保模式:把医保看作是一种社会权利。覆盖面较广、仅次于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筹资以雇主、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为主,政府一般税收津贴为辅。政府通过立法推行强制性医保制度,由非盈利性社会医保基金负责实施,既保证了公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政府又不直接插手保险、保健提供等具体事物,医疗服务提供则由公、私双方承担,兼顾了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和社会公正性。问题主要是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改革主要是稳定缴费率和提高服务提供效率。
    英国式全民医保模式:把医保看作是一种必须的社会服务。覆盖全民。筹资主要来自政府的一般税,政府直接参与了医疗服务等的提供、对服务和设备资源拥有控制权。初级社区服务较好。问题是在政府预算约束和慷慨待遇和全民覆盖的压力下,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很低。改革主要是引入医疗服务的市场化。
    美国式商业医保模式:医保理念是将医疗看作是一种需个人自行购买的私人保险商品。其医疗覆盖面相对较低,84%。政府一般只为老年人和贫困人口以及诸如退伍军人等少部分社会弱势和特殊群体的提供社会医保。主要社会成员的医保是由雇主等提供的商业保险。医疗服务提供基本由私人提供。问题是双重的,费用开支大、社会公平性差。改革专注于控制费用和扩大覆盖面。
    新加坡的强制储蓄医保模式:将医保理解为个人自我责任。覆盖面较广。主要筹资渠道为帐户制的强制性个人医疗储蓄和私人自付等。医疗服务提供则由公私混合进行。政府只对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患者有较大的择医自由。主要问题和改革是解决体制缺乏互济性的问题。

 

最值得我国医改借鉴的四类医保模式经验为:总体模式框架可学兼顾效率和公正的德国医保的总体框架:投保人可自由选择医保机构-迫使医保机构督促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最优和较低价的服务;可学习高效率的英国的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经验,提高医保的投入产出效率;费用控制上则可效法美国的“管理保健”改革以及众多控制费用的微观创新;筹资模式则可师从新加坡的个人帐户模式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