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2)
选编:樟青
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藏经,到南阳耕种。一天,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智闲禅师因而顿悟。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药山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读后感】1、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放下所知障,即为天人师。——是啊,“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他。”(《同圆种智
草木成佛》)可是,“我们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于是,想到了这么一段对话——我问叔父:“佛经哪一本最好?”他回答:“你所知障重,应先看《楞严经》。”我接着问:“什么叫做所知障?知识越丰富越好,为什么说它是障碍?”他答道:“你先入的科学知识,塞在门口,便吸收不进科学以外的知识,所以叫做障。如果不执着各种的先入之见,再看佛经,就没有所知障了。”我想,这也是对的,因为爱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顿的旧知见扫除,怎能发明相对论,去修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于是,从心底呼唤:快快醒来吧,咱们的教育;快快醒来吧,沉睡的雄狮!(《快快醒来》)
2、重温故事,听到了:放下所知障,诸相皆非相。无证亦无修,无边亦无量。(《重温放下》)/ 六根六尘与六识,执迷不悟众生痴。无生无灭波罗蜜,无智无得见真知。(《无生秘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相关阅读】1、“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禅也!(《一切皆禅》)
2、文字一般若,不念凡圣隔。随缘巧应化,成人即成佛。(《念经与成佛》)
3、宏篇巨制水一滴,断人慧命入泥犁。诚惶诚恐薄冰履,凡圣终因悟与迷。——“什么时候不写博文?”一日,有博友问我。一愣,一惊,随即答道:“当明白时。”哈哈!(《德山焚稿》)
4、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知识教人起分别心,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
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
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着。
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她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她有更深的涵意。(《谈禅·禅与知识》)
【博友留评】1、有一年女儿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15位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已经捉到了6位还有几位没捉到。”女儿的答案是还有9位。这道题在她5岁时我就给她做过了,那时的她能不加思索的告诉我:“妈妈还有8位,因为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在捉,所以藏着的还有8位。”
那么几年后的她怎么反而做错?是越学越“笨”?不是,后面的几道很难的她都能准确无误地解答出来。那时帮5岁的女儿解决这道题的是生活经验,而现在已入学的她已掌握了一些数学解题方法,积累了一些学校数学经验。因此她一接触这道题首先就用纯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它。(小桥流水)
2、佛家讲:一门深入,方可开悟。在智慧未开之时,我们所知的越多就越令我们困惑,这就是所知障。而一门深入,就是要我们找回清净心,心中清净才可入定,定能生慧。一旦顿悟,则宇宙人生真相无所不知,由真心生出的智慧才是真实的智慧,随心所欲的智慧。而若用假心修智慧,只能知的越多心越浮,气越燥,从而南辕北辙,离清净心越来越远。(安心)
3、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放下所知障,即为天人师。——对,是我们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继续顶上有关快乐的故事,祝朋友们永远快乐!(樟青)
【后记】1、“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遍地读,也便会有一个不断成长着的哈姆雷特。”朋友们,一起重温“每日一故事”,留下一句“读后感”——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感慨顿悟。好吗?
2、选编《放下所知障》时,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诚惶诚恐”。不是“知识就是力量”吗?怎么倒成了“所知障”?——这知识有用吗?是“囫囵吞枣”的吗?她让你“开心开智”吗?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变得“婆婆妈妈”了!还是打住吧!^_^
3、陆续转载了一些禅的故事,因为,喜欢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切莫当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切莫执着!^_^
4、本文故事选自《谈禅》(星云大师);选编时,略有删改。
——选编于2008、3、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