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者眼里的佛经
摘录:樟青
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有诗云:“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秕书。”我读了《楞严经》以后,深悔从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齐观的错误……
从此,我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因为佛教信解并重;佛教是平等的,它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执相的,佛教是破一切执着的。
我又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哲学,因为佛教是有证验的;哲学是说食不能充饥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学是用分别心得到的遍计所执性,佛学是用无分别智得到的圆成实性。
甲、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
《金刚经》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我因为受过科学教育,决不像一般人立刻下个断语,经过思考以后,结果终被我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
有一次有位工程师问我这话应该怎样解释。我就指着桌上的茶杯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哪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杯了吗?
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认定茶杯为实有,这是世俗之见,只有研究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
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
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可是他以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的,茶杯虽假,瓷是真的。我说,瓷的成份不外氢氧铝硅,除了氢氧铝硅外,瓷质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就成为:“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
再进一步,氢氧铝硅是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而成。因为这四种原子还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总之,有名称的事物都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这位友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由于原子弹的发明,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旧说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一是能力不灭律。物质与能力是两个家族,永远常住不灭。这个观念原是和佛法违背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
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力,那不是物质的本体可说是空的吗?再看变成能力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吧,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少量的铀变成工作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为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
但是,空又为什么就是色呢?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质的能力变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现在英国科学界已有确实的证明,能力可以变为物质,但从那一种能力变成那一种物质,以及用那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还不得而知。
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粮食、衣服和人人所欢喜的黄金。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都没有不可能的理由。我说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说,恐怕人家会疑我痴人说梦……
我用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的例子来说的色即是空的意义,恐怕有人会误认现象的变灭作为本体的断灭。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力产生了。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
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空并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染污,但不能被第六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
丙、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
佛说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如农夫把一粒谷种到田里,受着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养,就生出一颗稻来。稻并不是从无而有,那是以谷为因,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为缘,而逐渐生长的。
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生长的。这就是佛法的因缘和合论。佛经里有一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因缘和合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权万能,以及以原子为原始单位不可再分的种种邪见。
从这因缘和合论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推而至于人生,就成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学说。这个理论依唯识学来讲最易了解,因为它是一种心物结构学,是现代心理学所望尘莫及的。
唯识学分析各种心的成分,超过于化学家分析物质成分的细密。唯识学家则能指示我们某一动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烦恼,有五十九法之多(《百法明门论》)。所以唯识学应叫做“心理化学”。因此我诚恳地劝请我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学……
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
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我以为是可能的。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物理的公式是V=ds/dt)。
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是没有变速的概念。换句话说,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
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或速率)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方、时、势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
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着起来。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总之,现代物理学已证实物质和能力可以互变,不仅把能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
物质既然和时空发生密切的关系,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存亡的意义。佛说天堂、地狱、人间、饿鬼、畜生皆由心造,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丁、三自性
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它事物的因缘和合而起,任何一个事物A,必由其它事物BCD等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和合而成。
如果我们在AB等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生起种种意见,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只存客观的事理,那就是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佛学并不反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所谓“森罗万象,一法所印”。所以说依他起性是有的,但对于主观的计度分别或不完全的归纳所成立的学说,则是一概否定。佛教认取客观的事实,明了其依他缘生的理,不去作妄想分别,这就是圆成实性。
自然科学界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知识,我认为都是依他起性,都是可信的。例如算学的建立,是用的演绎法,是从几条已知而大家公认的公理,去推知未知的种种关系。
但如果用不健全的归纳法,单就一部分的事实来立论,便失去了事实的真相,再加上主观的妄计,那就成为遍计所执性。纯正的自然科学是绝对没有主观的偏见,牛顿决不因万有引力定律被爱因斯坦所修改而起人我相,而起瞋念。
假使科学家真能对一切自然现象,如其所如,不诳不曲,这就得到了诸法的圆成实性。如果推而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那末成佛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相信科学家的精神和佛法最为相近,而科学家是最可能接受佛理的。
戊、佛教是殊胜的科学
爱因斯坦当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科学界如盲如痴,真能彻底了解的,只有十二人。爱因斯坦不特修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发表了能质交变的等量公式,不特开辟了科学的新园地,而且解放了科学家思想上的束缚。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常人不免惊奇,但佛学家却认为本来如此。因为佛教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认它有独立的存在,因此对于时空也认为不是常住不变的。《楞严经》所谓“于一毫端,现十方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我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是说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可以用科学来解说,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别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分别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色法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在十一种色法中,也只限于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尘。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
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算学物理学中,研究得很详细,但只偏于色法方面,就是有关于物质的方面。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心法的部分加以研究,还是得不到完整的认识……
《楞严经》有一段关于声的观念,说得最透彻。佛对听众特地辨明“声来耳边”的错误感觉。声来耳边,原是一般人的感想,但仔细来想一想,实在是错误的。
击钟的时候,钟被击而震动,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后击动我们耳边的空气分子,再撞击到耳膜,传到耳神经细胞,就起声的感觉。这种空气分子的波动在达到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叫做声波。这样,科学家应该向佛法焚香顶礼了。
心法与色法实是两个对待的东西,科学家还只知色与色的关系,还不知心与物的关系。唯识学里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的二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则俱灭。其它像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罪福,缚脱,净染,圣凡,人我……
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谈佛教是不是唯心的问题。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大家都说佛教是唯心。可是佛教所说的唯心与哲学的唯心,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哲学家所说的心,佛教称为意识,并不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本。
佛教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欺骗性的、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它就会犯脱离现实的主观错误。佛教所说的“心”是见分和相分的统一体,不但包括能够思想认识的主观部分,同时也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部分。名词虽同,含义完全不同。
这个心物的统一体,在佛经中用了很多名词来表示,如佛性、真如、菩提、一真法界、阿赖耶识等,随着说法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词。所以七佛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因此,用一般的唯心两字的意义来批判佛教,无异隔靴搔痒。
己、佛教的宇宙观
一般宗教对于宇宙起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有些宗教说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真正能大胆地描述宇宙的伟大组织和它的发展过程而与现代科学相合的只有佛教。
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00)的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做大千世界。
《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宇宙的广漠无穷成为佛教和天文学家一致的意见。
佛教对于地球的形成,认为最初是一团泡沫,逐渐凝结而成为固体。这跟现代科学家的推断也是很接近的。佛教认为,地球是属于“器世间”的,因此它的发展,必然是循着“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庚、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伟大的。佛教人生观的伟大,主要表现于以下的几点:
1、佛教指示我们,一切众生皆具无量福德智慧,但以迷昧不自证得,因此每人都有可能发展到无比高度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佛教徒相信自己有无量福德智慧,所以决不自卑;相信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所以不会骄慢;相信一切众生不一亦不异,所以会从忘我而进到无我,再从人的无我而进到法的无我。
2、佛教指示我们,人的生命像瀑布一样,一息不停,一息不断,它把时间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此与其它物质一样,可以转变为另一方式,但转变并不意味着断灭。佛教所倡六道轮回之说,它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此。
3、佛教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地互相联系着,犹如无数盏灯光的错综交织,每一盏灯光都照满了空间,但光与光之间是互不相碍的。
从物质方面来看,人的构成首先是由于父母的精血,以后的成长是依靠于外界吸收……同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息息相关地影响到整个宇宙的有情众生和无情物质。
【后记】1、本文转摘自《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作者:尤智表居士;标题由摘录者所加。
2、1946年7月,汉口正信月刊发表了尤智表居士所著的《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一文。尤居士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身份,怀着求知和好奇的心愿,以科学方法研究佛经。他的态度是公正的、虚心的,因此他所作成的研究结果的报告,没有一字不根据事实真理,没有一句不符合科学原则。真是字字珠玉,语语金石。
尤智表居士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后来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务。(摘自《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序》)
——初稿于2009、3、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