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

(2013-08-15 06:40:37)
分类: 教育与健康

 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这里分别对这四类学习策略的用法作一介绍。

(1)复述策略

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学习方法。如为了记住某些学习材料,反复一遍遍地诵读、抄写等。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复述被认为是一种信息编码方法,是把新信息贮存到长时记忆中的方法之一。由于我们的短时记忆持续时间很短(5—20秒),通过复述可以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活跃状态,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有助于信息更充分地转入到长时记忆中。复述的主要缺点是很难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往往导致机械记忆。但是,当我们没有任何先行知识帮助自己理解新学习的材料时,就只能使用复述策略来帮助自己学习。

在学科学习中,经常用到复述策略。例如,对于地名、人名、时间、数理符号等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我们一般采用复述策略,通过一遍遍地读、写、看来记住它们。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也常用到复述策略,如抄写、反复背诵等。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复述不等于简单的重复感知,而是在感知学习材料时一对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号、加标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时,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段落划出来,或者用显眼的符号标注出来,然后再重点阅读这些句子和段落,以后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   

 一般说来,复述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复述的次数增加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复述要及时。这是因为,适合采用复述策略的简单的陈述性知识,一般属于无意义的材料,它们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如果不及时复述,大部分内容很快会被遗忘掉;适合于采用复述策略的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如果不及时复述,我们很容易一时找不到需要复述的重点,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第二、复述时多种感官并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如读写看相结合,可以使信息通过多种通道来编码,这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是指为学习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加深对学习材料记忆的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补充细节、采用类比、比较、想象、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者使之与其他观念之间建立联想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的范畴。

精加工策略通过为知识的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更多的途径,来增强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效果。一般说来,关于某一事物的信息越多,我们越容易记住这一事物。在精加工策略中,还包含着一类被称为记忆术的策略,它对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很有帮助。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一项叫作做笔记的生成技术广为研究者推崇。它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段落概括语等。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角度看,做笔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它有助于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通过把信息写下来并阅读这些信息,可以做到言语和视觉双重编码,这有助于深加工。第二,笔记具有信息的外部贮存功能,便于提示人们全面地提取和加工信息。

通常,对于教师讲授的或课本中呈现的信息做笔记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效果。但是笔记的作用取决于笔记的类型。一般说来,当所做的笔记能够完整反映出当时所接受的信息时,笔记更加有用;当笔记的内容与课程的目标一致时,更有可能促进学习;当笔记既包含对要点的总结又包含支持这些要点的细节时,效果更佳;当笔记中有个体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时,个体从中受益更大;当个体对笔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加工和整理时,作用更大。上述笔记特征之所以更能够促进学习,是因为它符合两种心理效应:重复效应和生成性效应。一方面,做笔记等于对学习信息作二次加工,等于重复学习;另一方面,做笔记又是一个生成过程,亦即主动地使学习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成为新的认知结构。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记笔记真正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策略而非单纯的信息记录,需要按以下步骤进行:留出笔记本每页右边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记下听课的内容;整理笔记;在笔记的留出部分写边注、评语等。其中,第四步极为重要,因为这些边注、评语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为日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学生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生,在日后复习自己的笔记时经常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做法来改善学生的笔记质量,例如把要点写在黑板上,重复强调某些要点,提供某种组织信息的框架等。

  (3)组织策略

当个体把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并组织成具有内在结构的体系时,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时间会延长,因此认知心理学家主张采用组织策略来改善学习。组织策略是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组织策略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①“描述策略”,即把孤立的单词组织成一个描述性的句子。②“归类策略”,即将分离的项目按类别组织成一个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③“表象策略”,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上述这些策略比较适合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采用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人们常用纲要法、图表法、概念图法等组织策略来学习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纲要法是把所学的主题和要点列成一个有结构的提纲的方法。图表法是指利用表格、流程图等方式来整理知识的方法。概念图法是指把所学概念以一种直观的关系图的方式列出来。概念图既可以反映概念之间的关系,又用到了言语和表象双重编码,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做小结策略

把自己读到或听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有助于把握所获得信息的主要意义,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做小结策略。做小结策略与组织策略不同,做小结通常需要个体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提炼,而非局限于摘记出要点。做小结比前述三种学习策略更困难一些。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识别出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而且要解释、理解学习材料,从中提炼出主要的观点,最后再把关键的成分组织成一个整体;做小结实际上需要综合运用精加工和组织两种策略。在课堂情境中,许多学生使用做小结策略存在一些困难,原因就在于此。

做小结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抓住所学内容的主旨,另一方面在于减轻记忆负担,避免记住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有效的小结需要学习者从大量的信息中筛取出关键信息,把重要的观点与不重要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把要点以一种新的方式组织起来。    做小结被认为是提高阅读理解质量的一种有效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和使用小结策略,学习策略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布朗和戴伊指出,要做出有益的小结,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①删除不必要的材料;②剔除多余的话;③用概括性的术语代替一组术语或者一系列事件;④如果文本中没有主题句,自己概括出一个主题句。奥姆劳德对有关做小结策略的研究进行总结后指出,可以采用如下步骤来改善做小结的质量:①首先从简短、容易、组织良好的段落开始练习做小结,然后逐步过渡到给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本做小结;②每次做小结时,要求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为每段或每节确定或创设一个主题句,确定出统领几个具体观点的上位概念或观念,找到支持每一要点的具体信息,剔除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③与同学比较和讨论所做的小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