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使网络相伴,独处仍会增加青少年的“威胁警觉性”

(2025-01-18 12:12:39)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即使网络相伴,独处仍会增加青少年的“威胁警觉性”
剑桥/文
高子蕙、高婷、滕芝瑞、王语桐、张娅楠、唐金兰、杨君瑜、郝敏喆、曾舞乐、高一萌、周羽婧、惠睿萍、刘志静、程嘉果、粟垒、冯源、李彦颖、林亿淇、吴文硕、潘琬婧、罗依雪、强敬淑、颜铭希、耿贝、李沐晗、蒲孙兰、冯嘉晟、张子墨、梁智博、窦鑫悦、梁伊琳、刘晨晔、陈艺心、张语珊、杨万鑫、黄诗韵、刘盛、刘佳宜、刘柯翔、许夏兰、宋欣蓉、张茗涵、石砚朴、郑淑美、王康蓓、来雯欣、余斯亮、李佳俊、郑广业、吴昊扬、张奇、杨佳怡、王梦瑶、李昂、康梓歆、乐俣潇、邓梦岑、雷雳译

16-19岁的青少年们在房间里独处仅几个小时后,会对威胁越来越敏感——即使他们与朋友和家人在线互动,这种影响也会持续存在。
这是剑桥大学一项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的最新发现。该研究让40名16-19岁的青少年在独处数小时(分别允许使用或不允许使用智能手机)前后接受测试。
科学家们发现,独处期间(包括可以使用手机的情况),会导致威胁反应增加——即对潜在危险的感知和反应变得更为强烈。这种警觉性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
研究作者表示,孤立和孤独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威胁警觉性”,即使是在在线互动时也是如此,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从英国剑桥当地招募了青少年,进行了广泛的筛选,最终确定了18名男孩和22名女孩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联系,且无心理健康问题史。
参与者首先接受了一系列初步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建立“基线”。这些测试包括巴甫洛夫威胁测试,即在屏幕上显示一系列图形,其中一个图形会伴随耳机中播放的刺耳噪音,从而使该形状与恐惧感联系在一起。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连接在手指上的电极会监测“皮肤电活动”,这一生理指标可反映压力水平。
每位参与者分别在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房间里进行两次约四小时的隔离,之后再次完成相关测试。两次测试之间平均间隔一个月左右。
所有参与者都经历了两种隔离环境:一种是只能通过玩一些谜题来打发时间,与外界没有联系。另一种允许参与者使用智能手机并提供了WiFi密码,也可以听音乐或看小说。这两次环境唯一的主要规定是参与者在这期间都必须保持清醒。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艾米丽·唐纳说:“我们试图在人类身上复制先前动物研究中发现的隔离后行为。我们想知道孤独的体验感,但你不可能直接询问动物它们有多孤独。”
在两次隔离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显示孤独感较基线水平有所提高。与完全隔离相比,允许使用社交媒体隔离的孤独感平均水平较低。
然而,在两次隔离环境中,参与者对威胁线索(即伴随刺耳声音的图像)的感知都变得更加焦虑和不愉快,电极数据也测量到了升高的压力活动水平。
在整个研究中,无论参与者是否在线活动,隔离后的威胁反应都比基线平均高出了70%。
唐纳表示:“相较于完全隔离,尽管虚拟社交互动能帮助我们的参与者在隔离期间感到不那么孤独,但威胁反应的增强依然存在。”
先前的研究发现,长期孤独与威胁警觉性之间存在关联。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即社会隔离可能直接导致恐惧反应加剧。
该研究共同资深作者、卡迪夫大学心理学讲师,利维娅·托莫娃博士在剑桥大学期间进行了这项工作,她补充道:“近年来,全世界青少年的孤独感几乎翻了一倍。青春期对社交互动的需求尤其强烈,但目前尚不清楚在线社交是否能满足这一需求。”
“这项研究表明,数字互动似乎并无法缓解隔离对青少年造成的某些深层次影响。”

资料来源:
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time-alone-heightens-threat-alert-in-teenagers-even-when-connecting-on-social-media

(原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