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含义在今日今时是否已然有变?
(2024-12-18 12:13: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创造力的含义在今日今时是否已然有变?
重新思考创造力的概念
利拉兹·玛加利特/文
高一萌、房馨、丁文婷、高子蕙、周毓倩、林亿淇、张悦悦、郑红、徐健怡、受燊、李奕宸、程嘉果、周羽婧、王语桐、郝敏喆、张素玮、惠睿萍、张子墨、马婧涵、余斯亮、张娅楠、梁伊琳、陈家璇、杨佳怡、王禹博、王欣然、黄诗韵、杨秦春晓、郭秋延、栗垒、刘柯翔、徐郅程、来雯欣、窦鑫悦、杨君瑜、刘志静、潘琬婧、刘晨晔、杨璧源、张语珊、郑广业、耿贝、刁节轩、李娜、宋欣蓉、冯嘉晟、刘佳宜、刘盛、颜铭希、蒲孙兰、乐俣潇、唐金兰、王康蓓、杨万鑫、梁智博、张奇、罗依雪、袁超、许中慧、郭珺之、罗秋予、吴文硕、陈艺心、李沐晗、程果、李佳俊、李彦颖、彭骊伊、王一帆、李昂、王梦瑶、田凌毓、郑淑美、谢天惠、张茗涵、肖众析、邓梦岑、雷雳译
有些人可能会自信地宣称,“我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而其他人可能勉强地承认创造力不是他们的强项。然而,新兴的研究挑战“创造力是一种天生特质”的观点。所以,如果你曾经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现在可能是时候重新考虑了。
我们常常对“具有创造力”意味着什么有一个固定的概念;这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具有非凡能力去产生新颖和原创观点的人。传统上,这通过流畅性测试来衡量,比如“尽可能多地想出这个砖块的用途。”然而,创造力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关于数量;真正的衡量标准在于想法的原创性和非平凡性。
创造力评估经历了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转变,从单纯的流畅性测试发展到了叙事测试。参与者被呈现一个场景,例如“穿白衬衫的人跑向汽车,开始快速驾驶朝城市方向驶去”,然后被要求描述他要去哪里。回答的丰富性、角色发展的深度以及故事的原创性揭示了个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
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擅长创造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深入探究角色动机,并注入增加深度的冲突。对特定场景产生多种解释的能力展示了认知灵活性——创造性思维的标志。
所以,我们一直在讨论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力,通常与发散思维有关——产生以前不存在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的能力。与“所有创造性头脑都能产生杰出想法”的误解相反,研究表明,具有创造性的个体产生的想法是好坏参半的,这得益于他们天生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也与一种被称为“潜在抑制”的注意能力有关,具有这种能力的个体会关注其他人可能忽略的边缘细节。这种高度的意识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效率,以及建立联系和察觉他人忽视的细节的能力。
然而,还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这种思维包括以新的、有用的方式综合现有的想法。它是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创造一个连贯的整体。虽然发散思维倾向于产生大量的想法,但聚合思维是将这些想法整合或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
与认为这些能力相互排斥的观点相反,有些人天生就拥有这两种能力。那些具有聚合思维的人通常拥有广泛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各种想法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他们有一种敏锐的理解他人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结合不同的观点。
总之,如果你曾经给自己贴上“不具创造力”的标签,现在是时候挑战这种看法了。创造力不是一个固定的特质;它是一系列可以培养的多样化的技能和思维过程。
无论你倾向于发散思维还是聚合思维,或者甚至两者都有,你独特的认知风格都为创造力的丰富做出了贡献。因此,拥抱内在的潜力,认识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力。如果你曾经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那就再想想吧。
资料来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behind-online-behavior/202312/rethinking-the-notion-of-creativity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