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精神障碍的父母是怎么养育孩子的?
(2025-03-22 14:03:57)|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患有精神障碍的父母是怎么养育孩子的?
乔小飞,雷雳
情绪调节在个体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需要管理自身情绪,以应对育儿压力,并有效回应子女的情绪需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然而,许多父母,尤其是患有精神障碍的父母,情绪调节较为困难,会对教养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者Zitzmann等人(2024)梳理了相关研究,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一、心理病理问题与情绪调节
回顾以往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困难普遍存在于多种精神障碍中,尤其是抑郁症、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等。在这些精神障碍中,往往伴随着情绪调节的僵化模式,如反刍、回避和情绪压抑等策略的使用。这些非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不仅加剧了心理疾病的症状,还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和养育行为。
二、情绪调节与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养育方式。情绪调节困难的父母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养育行为,如对孩子的情绪需求做出不支持或惩罚性的回应,或使用更严厉的管教方式。此外,这些父母也较少展现积极的养育行为,如提供情感上的温暖与支持。
三、不同精神障碍背景下,情绪调节对养育方式的影响
1. 抑郁症
患有抑郁症的父母在情绪调节方面通常表现出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这可能部分缓冲了他们在养育行为中的消极影响。然而,研究也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常常表现出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或负面回应,从而导致更高的情绪社会化风险。
2. 创伤后应激障碍
父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相关的情绪调节困难降低了积极养育的可能性(例如,接受、支持性情绪社会化),并导致宽松(但不是过度反应)养育行为的增加。似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情绪调节困难与更宽容或过于宽容的养育方式有关,而不是与非支持性行为增加有关。
3.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本身似乎可以解释消极养育行为(例如,非支持性情绪社会化)。在这里,冲动和痛苦不耐受似乎对功能失调的养育有更大的影响。有趣的是,母亲情绪调节困难和随后焦虑症状的增加会促进母亲的高度警惕行为。
四、情绪调节对养育干预的影响
情绪调节困难不仅影响日常养育行为,也可能干扰养育干预的效果。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父母在接受养育培训时,往往难以将学到的技能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在针对父母的心理干预和养育培训中,应该优先关注提高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育儿压力和复杂情绪情境。
资料来源:
Zitzmann, J., Rombold-George, L., Rosenbach, C., & Renneberg, B. (2024). Emotion regulation, parenting, and psychopath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7(1), 1-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