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脱的前因后果有哪些?
(2024-07-14 13:16:32)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道德推脱的前因后果有哪些?
丁慧敏 雷雳
在当今社会,道德不仅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石,更是我们个人行为的指南。每当我们的行为背离了自身的道德信念,我们往往会感到羞耻或内疚。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妥协,甚至不断重复那些与自己道德信仰相违背的行为。虽然大多数违背道德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制裁,但有些人却通过所谓的“道德推脱”机制,对自己的不当行为置若罔闻,不感到任何悔意。
“道德推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允许个体在行为上偏离自己的道德标准,却不感到内疚或羞耻。为了深入理解道德推脱的影响,研究者Luo和Bussey(2023)依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后果三个维度出发,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通过对157篇相关研究的元分析,他们揭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发现:
1.个人因素
攻击性情绪、反社会人格特征、情绪失调、冲动、心理困扰和反刍等因素与道德推脱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拥有这些特质的个体更可能进行道德推脱。
而同理心、道德认同、消极自我评价、积极人格特质、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和灵性等因素则与道德推脱负相关,即这些因素可能会可以减少道德推脱的发生。
2.环境因素
童年期的虐待经历、集体道德推脱、负面社会影响、消极的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负面的同伴影响和被拒绝等,都会增加个体进行道德推脱的倾向。
相反,集体自我效能感、父母的监管和同伴的支持则能有效降低道德推脱的发生。
此外,积极的养育方式也与道德推脱呈负相关,但是这种关系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样本中显著。
3.行为后果
研究发现,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欺凌、帮凶、旁观者行为以及过度使用互联网等负面行为密切相关。同时,这种心理机制还与减少亲社会行为、为辩护受欺负者的行为呈负相关,说明道德推脱不仅促进了负面行为的发生,还抑制了正面行为的展现。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道德推脱现象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还强调了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和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增强同理心、道德认同感和社会支持,我们不仅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周围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道德的社会环境。
资料来源:
Luo, A., & Bussey, K. (2023). Moral disengagement in you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Developmental Review, 70, 101101. https://doi.org/10.1016/j.dr.2023.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