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同情自己好像有点奇?
(2024-02-18 22:40:44)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自己同情自己好像有点奇?
廖俊东,雷雳
人们在感到失败、不足或个人痛苦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被称为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最初对该名词的定义是基于佛教哲学中广泛概念化的对他人的同情心来定义的。它包括面对自己的痛苦、感受与同样受苦的其他人的联系,以及在困难时刻理解和支持自己。研究者Neff(2023)指出,自我同情可以采取一种温柔、有教养的形式,尤其是当它的目的是自我接纳或缓解痛苦的情绪时。然而,它也可以采取激烈、强大的形式,特别是当其旨在自我保护、满足自我的重要需求或激励变革时。
一、自我同情的要素
自我同情包含三对相互对立的要素:
1.自我仁慈(Self-kindness)对自我批判(Self-judgment)。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往往对他人更加友善、支持、温暖和关心,在他人伤心时甚至会有更多的肢体动作。但是对自己却时常严厉和不友善。而自我仁慈会帮助人们承认自己的缺点,采取支持和仁慈的态度,而不是冷酷地谴责自己。
2.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对孤立(Isolation)。人们在失败或者犯错时,往往会非理性地觉得自己是唯一失败的人。这种情感反应会缩小理解并扭曲现实,产生可怕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从而加剧自己的痛苦。共同人性会让人们意识到,虽然经历不同,但是所有人都会经历困难,这样就不会感到那么孤立和孤独。
3.正念(Mindfulness)对过度认同(Overidentification)。过度认同会让人们将经历的痛苦体验具体化为每时每刻的经历,使人们将短暂的事件视为确定和永久的。而正念会帮助人们认识到消极想法和感受的暂时性,既不回避也不夸大自己当下体验的不适,这有助于减少对痛苦的认同。
自我仁慈、共同人性和正念被视为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反应,而自我批判、孤立和过度认同被视为无同情自我反应。研究者认为,自我同情的从无到有是一个双极的连续体,人们自我同情的结果可以落在两侧的范围内,并且在任何痛苦时刻,人们都可以对自己表现出无同情自我反应(冷漠)或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反应(温暖),或者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中性点。
二、自我同情的争论
一些关于自我同情的研究发现,无同情自我反应和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反应是两个独立的因素。研究还发现两个独立因素与消极心理结果表现出了不同强度的关联,无同情自我反应比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反应更能预测精神病理。
然而,Neff认为自我同情的构造形成了从无到有的双极连续体,没有任何已知的逻辑、科学或心理测量原理支持双极连续体两端的变化必须与结果具有相同的关联强度。事实上,低温比高温更能预测冻伤,而高温比低温更能预测中暑,这不会让温度构造无效。
资料来源:
Neff, K. D.
(2023). Self-Compassion: Theory, Method,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