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是否正在创造记忆囤积者?
(2023-12-10 15:55:57)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数字时代是否正在创造记忆囤积者?
布鲁斯·威尔森/文
于天然、丁慧敏、邱玙好、唐嘉睿、左梦睿、朱佳慧、王泽轩、王瑞源、范城玮、林婉婷、王维逊、董瑞仪、荣嘉祺、郭唯冰、姜萍萍、张灵枫、王惟勤、张展铭、张宗祺、黎晓晞、彭静雯、刘瑶、柳皓然、武梦婷、陈凯伦、吴青潞、张欣悦、徐新越、宋乐乐、袁淑华、曾烨、江海洋、贺思妤、高雅涵、杜美乐、罗晨萱、黄小珏、倪丽雯、赵梓博、阙家强、王倩、张新群、鲍天宇、雷雳译
囤积是由于个体认为自己可能在未来需要而持续无法丢弃物品的行为。根据DSM-5的定义,记忆囤积是一种强迫症,体现在个体出于未来或将会需要的原因而过度关注记忆的行为。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我们正见证着记忆囤积现象的激增。要不然为什么我们要为自己、朋友、旅行、住所,甚至是食物拍摄多张照片呢?
数字时代是否成为了导致新一代记忆囤积者的基础平台了呢?并且,当一切都在为成为明日的回忆而经历时, “当下”又正在发生什么呢?
自拍与自恋
显然,不是所有的自拍都是有害的。一部分人会被自拍时自信的感觉所鼓舞。但是,一些人因为自拍而变得固执于所谓的个人缺陷。
也有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自大的炫耀主义,一种自恋形式,与个人自拍行为相关度非常高。过度发布自拍照似乎也与越来越自恋有关。穿同样的衣服,和同样的人,在同一个地方,我需要自拍多少张才算够?
也许确实存在拍出最好的自拍照的必要。但这是否意味着不受欢迎的自拍会被丢弃?还是它们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这种强迫性存储问题是记忆囤积吗?
谷歌估计,2015年有240亿张自拍被上传到谷歌相册上。8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可能要大得多。然而,一份报告称,在137起危险自拍事件中,已知有259人死于危险自拍。
查看社交媒体
强迫性地查看社交媒体是囤积记忆的另一个途径。错失恐惧(FOMO)在Instagram用户中尤为明显,这是一种情绪反应,认为其他人过着更好、更令人满意的生活,或者认为自己错过了重要机会的信念。FOMO通常会导致不安、不满、抑郁和压力的感觉。
也许我们需要的是JOMO,错过的喜悦。
“当下”发生了什么?
所有这些对记忆囤积的关注正在影响我们活在“当下”的能力。当我们在当下存档时,当下并不在我们的雷达上。活在当下需要的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和我们所有的应用程序。
活在当下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也没有保证。囤积记忆会让我们远离当下。把我们生活经历的照片存档,已经成为我们存在的证据。
我们记录了我们在那不勒斯的路易吉餐厅吃过凤尾鱼披萨。但我们是否体验到了身处那个地点和时间的所有细微差别?或者,我们只是把它存档以备将来参考,以便与那些可能也需要分享他们记忆中的经历的人分享?从定义上讲,经历应该不仅仅是记忆。
我们知道后见之明并不十分准确。对目击证人证词的反驳只是我们事后诸葛亮的可靠性的一个例子。多年来,作为专家证人的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后见之明的偏见会使法庭上可靠的证词无效。
记忆囤积者依靠回顾过去的经历来满足怀旧的愉悦感。这似乎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篮子,把你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都放进去。
暴露与反应预防(ERP)被用来抵制记忆囤积的冲动。目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制对特定细节的过度关注,并渗透到记忆囤积中。避免强迫性地拍视频、照片或记录是这种疗法成功的主要部分。
资料来源: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