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们为何对生育感到焦虑?

(2023-10-25 15:27:46)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人们为何对生育感到焦虑?

陈紫薇,雷雳

近几年,生育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何时生孩子?如何保证生育质量?成为家庭矛盾和情绪问题的原因之一。根据进化生命史策略模型,对生育的焦虑可以看作是环境事件破坏了发育过程,进化适应性特征在高度不适应水平上表达,产生的非适应性结果。

生命史理论提出,由于环境存在风险,为保证生存,生物需要有选择地投资自己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在存在竞争关系的需求之间做权衡。其中,最重要的权衡是身体努力和生育努力,简言之,你是愿意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资给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还是尽早生育,将抚养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除身体努力和生育努力外,个体还需要在其它竞争关系的需求中做选择,例如现在生育和未来生育间的权衡,后代数量和后代质量间的权衡。

不同的权衡结果会形成不同的生命史策略,分为快速生命史策略和慢速生命史策略。采纳快速生命史策略生物寿命短,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早,将早期资源投资给生育和抚养孩子,首次生育年龄早,后代子女数量多,但存活率低。慢速生命史策略则相反,以长寿命、慢生长速度、较晚性成熟和首次生育年龄为特点,同时后代子女数量少,但存活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史策略是连续体,快速和慢速的生命史策略间在数值上无明确的划分,因此具有相对性。与寿命短、繁衍周期短、子女数量多且存活率低的兔子相比,所有灵长类动物持慢速生命史策略;灵长类动物内部进行比较,生命史策略由快至慢分别是:原猴类、猴类、猿类、人类。人类是慢速生命史策略生物,寿命长,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生育的后代很少,但质量高,在养育子女方面投入巨大。然而,人类内部的生命史策略比较中,一个人选择快速或者慢速的生命史策略是“生存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是资源可用性、人口密度、死亡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进化初期形成的生命史策略是相对快速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生命史策略不断减缓。生命史策略是人适应环境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石器时代人类面临很多风险,野兽、疾病、自然灾害等,因此人类的生存艰难,寿命短。为此,人类为适应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率,进化出了较快的生命史策略,尽早生育,较多子女,以保证生物生存。

然而,石器时代距今已有300万年,在这期间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经历过四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电的发明、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以及数字时代为生活带来的革新,导致人类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包括对疾病的防治、自然灾害的预测与治理等,生存质量提高。在生存问题减少,寿命增长,生育就显得不那么紧迫了,人类更加关注自身发展,追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将早期资源倾斜给个人的健康和发展,生命史策略减慢。

不过,行为表型的进化是缓慢的,石器时代形成的、与快速生命史策略相适应的“尽早生育”行为在当代社会可能是非适应性的。当代社会中,个体可能会为了高质量养育环境、个人发展等,考虑较晚生育,将早期资源投资给健康和发展,以保证足够长的寿命和后期生活质量,为后续生育行为提供保障。

然而,这与进化缓慢的“早期生育”存在矛盾和冲突,导致自然选择的生存目标,由于受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等环境事件的影响,导致自然选择的适应性结果——“尽早生育”在高度不适应的水平上进行了表达,产生了严重的适应不良结果,例如产妇抑郁或者生育焦虑等。

综上所述,基于进化生命史模型,与生育相关的情绪问题可能是与早期进化环境相适应的“尽早生育”在当代追求和平发展、自我实现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了非适应性表达,从而产生的非适应性结果。

 

资料来源:

Hengartner, M. P. (2017). The Evolutionary Life History Model of Externalizing Personality: Bridging Human and Animal Personality Science to Connect Ultimate and Proximate Mechanisms Underlying Aggressive Dominance, Hostility, and Impulsive Sensation Seek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1(4), 330-353. https://doi.org/10.1037/gpr0000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