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技术辅助是否能够培养跨文化能力?

(2023-07-02 19:54:51)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数字技术辅助是否能够培养跨文化能力?

任宇欣,雷雳

 

多样性在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在上升,跨文化能力正成为一个流行术语。跨文化能力(以下简称IC)经常与跨文化敏感性、文化智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公民身份互换使用。尽管这种结构有各样的标签,学者们普遍认为IC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学者们对这个结构的基本组成属性的描述一般分为情感、认知和行为领域:

1.       情感领域包括个人特征,这些特征驱使个人自愿参与,同时积极参与跨文化互动;

2.       认知领域反映了一个人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化的角色和影响以及他人世界观的认识或知识;

3.       行为领域是指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情境和观点的技能。

 

IC并不是一种天赋。迪尔多夫 (2009)已经明确指出,IC是可以被评估和教授的。获得它意味着要挑战自己文化中熟悉的观点和行为,并适应不同文化中的观点和行为。高水平的IC提高了对跨文化的理解,低水平的IC可能会导致不适、沟通失误甚至冲突。

在不同类型的IC导向干预中,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社交网络平台、PowerPoint、电影、电子广告、电子词典)对学生IC改进的影响显著提高。

 

研究者张晓天、周明明(2023)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通过元分析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研究以经验学习理论(ELT)概念化,假定“知识是通过经验的转变而创造出来的”,与技术的复杂性契合,综合和整合现有文献测量技术的影响IC发展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并将基于技术的干预措施分为4类(混合学习、计算机为媒介、计算机模似和数字材料和工具)考察不同类型的影响。采用随机模拟模型,指出基于技术的干预措施对学生的IC产生了总体中等效应,其中,计算机模拟的效应量最大。使用自我设计测试的研究与IC发展的相关性,明显比那些使用自我开发的量表或先前验证过的量表测量IC的研究的相关性更强。

研究为基于技术的干预措施改善IC的整体有效性提供见解,并为未来设计提高学生IC提供现成的参考,提出在设计有效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到实践互动经验和技术的新奇价值,对于需要频繁互动或实践学习的学科领域,如IC的发展,独立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可能具有挑战性。

 

资料来源: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assisted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22.1046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1315220026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