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为自己在数字世界如鱼得水?
(2023-03-01 16:53: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你是否认为自己在数字世界如鱼得水?
怎么评估数字自我效能感?
高婷、雷雳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这就要求人们能够与高度自动化的数字系统进行互动。因此,为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并抓住新的机会,21世纪的个体需要数字能力,而数字自我效能感则是数字能力的“基石”。
那么数字自我效能感是什么?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研究者Ulfert-Blank和Schmidt(2022)从数字能力的框架出发,梳理以往关于数字自我效能感测量的文献,界定了数字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结构。
一、什么是数字能力?
欧盟提出的公民数字能力框架(Digcomp2.1)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整合性数字能力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数字能力被定义为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和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数字能力包括知识的组合、技能以及态度三个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领域: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和协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和问题解决。
二、数字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以往研究已表明数字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是否愿意以及如何使用数字系统,是数字活动能否成功完成的核心预测因素,在与数字技术的互动中起着不同于数字能力的核心作用。
Ulfert-Blank和Schmidt通过范围审查发现,目前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并没有和数字能力的多维结构对应起来,存在一系列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多数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都是针对特定使用环境或特定软件的,例如针对计算机使用、ICT的效能感。
多数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是为特定环境或群体开发的,集中在教育领域,主要针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往往作为一个单维结构来评估,并没有和数字能力的多维框架对应起来。多数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只关注属于DigComp2.1能力领域的三个方面(即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和协作以及解决问题方面),尤其忽略了安全这一领域。
三、数字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与评估
考虑到数字自我效能感测量的局限性,Ulfert-Blank和Schmidt认为需要重新定义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框架,并开发一个基于数字能力综合理论框架的量表。这样一个新的数字自我效能感量表应独立于特定的系统,适用于教育学术环境以外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年龄段,而且包括问题解决和安全维度。
首先,Ulfert-Blank和Schmidt将数字自我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人在执行与使用数字系统有关的任务时的效能感。
其次,两位研究者参考DigComp 2.1的框架,将数字自我效能感分为相同的五大领域: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和协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和问题解决。具体而言,信息和数据素养包括3个具体能力(如,管理数据信息的能力),数字内容创作则包括4个具体能力(如,数字内容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包括6个具体能力(如,管理数字化身份的能力),安全能力包括4个具体能力(如,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问题解决则包括4个具体能力(如,定位需求并给予数字反馈的能力)。
最后,两位研究者根据这一框架,针对21个具体能力,编制了相应的数字自我效能感量表,并通过检验证明了该量表是一个五维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资料来源:
Ulfert-Blank, A. S., & Schmidt, I. (2022). Assessing digital self-efficacy: Review and scale develop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104626.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22.10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