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自我建构有何不同?
(2022-12-16 09:25:47)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自我建构有何不同?
孔繁昌、雷雳
数字技术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构成了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情境,其如何影响自我建构已经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指出,自我包括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这三种自我共存于个体身上,但是个体对三种自我的加工强度存在差异。根据情境性假设,自我的加工优势会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如,在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下关系自我具有加工优势,而在个体主义文化情境下个体自我占优势地位。与文化相似,数字技术也是一种情境,其对自我建构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以往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影响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同时,数字技术也催生了两类典型且相对普遍的人群,即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数字土著假说指出,数字土著积极适应,并逐渐发展出与环境相匹配的认知和行为特质,而数字移民被动适应数字化新环境,且仍继续保持原来的认知、思维习惯等。因此,这两类群体在自我加工上的差异可以作为数字技术影响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中师范大学孔繁昌团队和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合作通过行为和脑电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得到以下主要发现:
1.
2.
3.
4.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数字技术对三重自我建构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总体上来说,在加工自我相关信息时,数字土著比数字移民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其次,数字技术会干扰数字土著对个体自我相关刺激的知觉和识别。最后,数字技术会阻碍数字土著对关系自我相关刺激的识别和数字移民对集体自我相关刺激的识别。
因此,有必要引导个体科学合理使用数字技术以推动网络自我的构建与线上线下自我的有机整合。
该研究作者包括:赵改、张海博、孔繁昌*、雷雳。
资料来源:
Zhao, G., Zhang, H. B., Kong, F. C.,* & Lei, L. (2022-11). Do digital experiences change the self-relevant process of digital natives? A view of tripartite self-construal. Current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2-0375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