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在此时节,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造成头痛头晕的另一种原因是,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夏季人体对睡眠的需求不同于冬春,适宜晚睡早起,午餐后安排40分钟左右午休,同时注意防蚊虫叮咬。盛夏紫外线强度大,进行室外工作和活动时,尽量避开烈日炽热的正午,携带一些凉茶、藿香正气液等清凉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出行提前半小时涂好防晒品,接触阳光时戴上太阳镜、撑防晒伞以免紫外线灼伤。
https://pic.wenwo.com/fimg/1580273946.jpg
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为好,并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可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禁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夏季天气炎热,人易疲倦,人体胃肠也易受暑热的刺激,功能相对减弱,食欲欠佳.
https://pic.wenwo.com/fimg/2347274110.jpg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出汗多,饮水也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再加上贪吃生冷食物,以至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佳,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多温热熟食、少冷饮生食。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都是不错的选择。为防止“中暑”,要保持乐观情绪,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静;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居室要通风,要有充足的睡眠;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处理,以消除苦闷,维护良好的情绪。天热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必须加强蛋白质的补充,不可贪吃凉菜、蔬果而偏废谷物、肉食、牛奶、禽蛋类的摄入。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而夏季尤为适宜,尤其是夏至过后,盛夏来临之际。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芹菜,性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经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此外,芹菜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丝瓜,性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丝瓜清凉微寒,瓜肉鲜嫩,做汤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莴笋,具有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对儿童来说,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的作用。
夏至前后雨水较多,其气候特点可概括为“湿热”和“暑热”。人们常常感觉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口苦粘腻、神疲乏力、头昏脑涨、心悸短气、小便短赤等,此为暑热伤脾伤致,因此,夏季养生勿忘健脾。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天长日久,则阳气散尽而毙命。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会吃些冷饮来消暑,但进食过多生冷会损伤体内阳气。尤其是从冰箱中刚取出的水果和饮料温度很低,不宜立即食用,以免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不适症状。炎热季节,人们常感食欲减退,加上出汗较多,此时宜适当食用酸味及咸凉食品,如酸梅汤、绿豆汤等。此外,夏季宜多食苦瓜、冬瓜、西瓜,这些果蔬含水量多且有去火消暑的功效。相反,荔枝、芒果、菠萝等水果易致上火,不宜多吃。总的来说,夏季饮食宜清淡,多食五谷杂粮,少食辛辣、热性燥烈之品,以免助热。同时,建议人们日常可选择饮用一些具有辛凉散表热的菊花、桑叶、竹叶、荷叶茶等以助解毒散热。要使气机通畅、毛孔疏泄正常,夏季应尽量少开空调,让毛孔得以开放,自然排汗,这有利于体内积聚的废物、毒素随汗液排出体外。即使要开空调,建议保持室内外温差不太大,以室温以不低于25℃为宜。
午睡是夏季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夏季天气躁热,要重视心神调养,保持愉悦心情,心静人自凉,这才有助于达到养心的目的。三伏天温度居高不下,在这一时期如何养生更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首要关注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伏天养生要注意哪些事,高温天气怎么养生,希望能够让大家健康过三伏。
1、出汗不忘补钾
炎热的三伏天,很多朋友外出后都会大量流汗,此时如何做才能获得健康呢?三伏基本是和高温、汗流浃背划等号的,热浪滚滚,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都不淡定了,在播报天气新闻时说:“热不仅仅是今天的事儿,明天后天大后天都是热情似火的艳阳天,原本想空调WiFi西瓜,却热得差不多能出锅撒把葱花。”
最近有这么一件事,
一位阿姨在跳广场舞时汗流浃背,后因为心脏衰竭导致死亡。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因为过量流汗造成缺钾。而决定生命的是在人体血清中的1克钾,缺少这1克的钾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失去宝贵的生命。谷类是钾来源的主要食物。大米里有钾元素,比大米含量更多的是一些粗杂粮,比如小米、荞麦含钾量都很高。运动后,可以喝一碗米汤,补钾效果超好。三伏饮食要注意,多吃各类豆类、豆腐皮、莲子、花生米、蘑菇等含钾量高的食物,其中南瓜和土豆是高钾低钠食物的首选。
2、喝水不忘常温慢饮
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旺的时候,也是一年中热的季节,中医养生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夏季该热就热。在机体阳气旺时,如果用冷饮等寒凉之物加以抵抗,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机体的脾胃功能。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养身。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当然热性体质可以适量吃冷饮,寒性体质还是不碰为好。
喝一杯热茶其实是解暑的法宝。因为伏天人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很多电解质也会流失掉,绿茶不仅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对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进行迅速补充,进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至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好。
3、吹风不忘护颈腰膝
因为夏天贪凉引发肾病肾衰的病例实在太多了!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风扇或空调吹,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