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是冠心病心梗的多发季节

(2018-04-08 00:20:15)
标签:

杂谈

保健

高血压

冠心病

心肌梗塞

许多冠心病患者经过了冬季严寒的考验,没有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算松了一口气。春天来了,气候转暖,可以到户外去活动一下筋骨,呼吸新鲜的空气,真叫人神清气爽。可是在高兴之际,一些患者忘记了倒春寒,不注意收看天气预报,过早脱下保暖衣物,没有坚持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结果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

每年立春后到清明季节,从日历上说是春天了,但就天气来说,有时还是很寒冷的。早春的温暖之后,往往又会继续寒冷,这就是所谓的倒春寒。这种寒冷的到来,会对冠心病患者造成威胁:①冠心病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后,体表温度急剧下降,为了维持正常体温,身体必须加快新陈代谢,以增加产热量。这就有赖于心脏加紧工作,输出更多血液,心脏负担也就相应加重,而这对原已患病的心脏是极为不利的。②冠心病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后,引起血管收缩、血液黏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血压明显上升。时间长了,冠状动脉就会发生痉挛,容易被粥样斑块堵塞,随即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③春季气候转暖,各种细菌或病毒迅速繁殖,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而冠心病患者体质较差,容易受到传染,进而诱发心绞痛,使病情加重。

春季气温多变,忽冷忽热,如果人体在受冷后心血管的体温调节能力及血管的弹性降低,就容易造成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脉不通,会诱发冠心病的发作。故民间有俗语:“可度三九,难耐春寒。”春季预防冠心病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服药,冠心病作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坚持长期服药、终身服药。只有坚持服药,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冠心病的防治中,以复方丹参滴丸配伍阿司匹林加上依姆多为最优组合。无论是冠心病急性发作期还是疾病缓解期,其防治作用都相当优异。一方面它能扩张冠状动脉,迅速缓解胸闷、心绞痛症状;另一方面,长期服用能抑制斑块炎症,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延缓血管衰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稀释血液。临床资料显示,长期服用的患者,症状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血管功能稳定好转,很大程度降低了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要注意防寒保暖,春季里,气温就像“过山车”,冠心病患者不能放松防寒保暖意识。外出时,尤其要注意头部与四肢的保暖,避免寒气侵袭。同时,还应随身携带好硝酸甘油片,如遇心脏不适,可尽快取出1--2粒放舌下含服,缓解症状、减少意外发生。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可直接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加重心脏负荷,进而诱发或加重发冠心病的几率。冠心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起居规律,做到劳逸结合,适量运动,积极防止感冒给冠心病带来的危害。饮食以清淡为主,冠心病患者除了要每天吃药,在饮食方面也要以清淡为主。在刚过去的冬季,充满了各种节庆,免不了肆意饮食一番,那么在春季,就应清淡为主,避免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以及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不吸烟、酗酒;注意荤素搭配,春季饮食需以“省酸增甘”为指导理念,少吃羊肉、鹌鹑、海鱼等酸性食物,多吃山药、菠菜、大枣等甘温补脾之品。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重视倒春寒带来的危害。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急于减少衣服。饮食方面可多吃些荤食,如瘦肉、鱼类和鸡蛋,以增加身体的御寒力和抵抗力。当然,天气较好时,可以到户外散步,做些适当的锻炼,以改善血液循环,活跃新陈代谢,调节心理状态,这对心脏功能的保健是十分有益的。另外,每年春天到医院进行一次常规体检,有利于冠心病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特别告诫基层医生,不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根据季节变化,诊断容易发生的疾病情况。在这早春季节,尤其是倒春寒季节,早晚寒冷,中午相对暖和,这种特殊的天气变化,一些有心脏病史的老年人,由于早晚寒冷,末梢循环和血管受寒冷的刺激,容易收缩,导致心脏灌注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相应的心脏病发作,也是常常发生的事情。而且,心绞痛发作之时,由于梗死的位置不同,导致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牙痛、肩背部疼痛、腹部疼痛以及肚脐部弥漫性疼痛。但是,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心脏病史,疼痛难忍,甚至满头大汗。作为基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如遇以上类似情况,当引起大家的高度注意,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包括一些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