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健康教育治疗保健 |
分类: 健康保健 |
肺气肿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
一、引起慢支的各种因素如感染、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长期吸入、过敏等,均可引起阻塞性肺气肿。
二、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失衡学说。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和肺气肿关系的研究提示,肺气肿是由肺内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含量的不平衡,使肺泡间隔破坏,大量肺气肿的动物模型支持这一假说。人类肺气肿的研究证明,弹性多肽的浓度在肺气肿的病人中增加。吸烟可增加弹性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肺的成纤维细胞的浸润,造成对弹性蛋白酶的组织敏感性增加,抑制了抗弹性蛋白酶的活性。这些发现支持吸烟使弹性蛋白酶和抗弹性蛋白酶的平衡被打破,从而造成肺的微细结构的破坏,引起肺气肿。
(二)发病机制
1.肺气肿的病理改变
肺气肿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泡和肺泡管异常扩大和肺泡壁破坏,使肺内残气量增多,根据其受累肺泡的范围分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常位于肺尖部)、全小叶型肺气肿(常在肺基底部)和远端小叶型肺气肿。全小叶型和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吸烟有关,这两种类型的肺气肿常合并存在,均匀分布在肺脏的上叶或下叶。当肺气肿严重时,气管梗阻亦有所发展。反复发作的细支气管的炎症造成气管梗阻、肺间质破坏,引起气管的机械支持力丧失,使其塌陷和气管梗阻,从而引起肺内气体增多,形成气腔。
2.肺气肿病理生理
呼吸肌肉的功能在肺气肿病人有明显的变化,其他呼吸辅助肌肉、肋间肌也不能在正常的长度-张力曲线上工作。膈肌的隆起程度减低,使其在收缩时不能形成足够的胸内负压,在膈肌变平时,收缩时向下牵拉下部胸廓,挤压肺脏,对呼吸的效果产生反向的影响,使膈肌收缩时胸廓变大引起吸气的功能转换为呼气。肺泡壁结构的破坏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肺微循环的破坏使肺血管阻力增高,肺气肿病人的肺血流阻力与肺的CO弥散能力呈反向相关,所以,在肺气肿病人出现肺动脉高压之前,一定有气体交换功能的严重损害。
肺气肿是指由某些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广泛性支气管扩张等引起,其中极大多数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
慢性支气管炎很容易继发肺气肿,久而久之,则形成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不少中老年人,不仅因此过早地丧失劳动能力,长期咳喘,痛苦万分,而且往往对病症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对人生丧失信心。其实,患有肺气肿的病人,如能进行合理运动,可以收到改善症状的明显效果。
肺气肿的症状表现
肺气肿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诊断。民间又称肺气肿叫吸烟人的病,是肺充气过度,包括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膨胀或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
吸烟的人死于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比不吸烟者约大10倍,此外,慢性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矽肺等都可发展成为继发性肺气肿。
肺气肿是缓慢发生的,早期无症状,或仅有咳嗽、咯痰,病变发展后,可在运动后感到呼吸困难、气短,继续发展则逐渐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日常工作。随着病变的加重,患者在休息时亦感到呼吸困难,有的口唇和手指甲、脚趾甲呈紫色,,医学上称之为紫绀。冬季出现畏寒、发热、咯脓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和上腹饱胀等症状。时间长了,胸廓前后径变大,肋间隙增宽呈桶状,也叫桶状胸。应注意与肺结核,肺部肿瘤和职业性肺病的鉴别诊断,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气肿均属慢性阻塞性肺病,且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均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但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等同,慢性支气管炎在并发肺气肿前病变主要限于支气管,可有阻塞性通气障碍,但程度较轻,弥散功能一般正常,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和肺过度充气,气体分布可严重不匀,但上述变化可逆性较大,对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反应较好,弥散功能障碍也不明显,而且支气管哮喘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肺功能昼夜波动也大,为其特点。
怎样预防肺气肿
除了治疗原发病并遵照医嘱积极用药物治疗外,首先要预防感冒,因为感冒可以加重病情。所以,在气温变化的季节,出门要戴口罩、多穿衣服以利于保暖。另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从夏季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能力。平时可以打太极拳、散步、做呼吸操等,可有意识地深呼吸、做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的具体做法是:病人平卧,肌肉放松,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用力按压腹壁,让肺内气体充分排除,减少残留废气。利用这个方法,力图让呼吸过程吸进更多的氧气,呼出大量的废气,达到机体的生理需求。此方法每日练习2次,每次5-15分钟,缓慢、有节奏、力度均匀、安静地练习,坚持数月,使自己形成习惯。慢性支气管炎有肺气肿的病人,应该随身携带氧气。病人家属要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出现急症时,及时送往医院,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慢支并发肺气肿时,在原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了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登山,爬坡时有气急;随着病变的发展,在平地活动时,甚至在静息时也感气急.当慢支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进一步加重通气功能障碍,有胸闷,气急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症状,如紫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
(一)适当应用舒张支气管药物,如氨茶碱,β2受体兴奋剂.如有过敏因素存在,可适当选用皮质激素.
(二)根据病原菌或经验应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等.
(三)呼吸功能锻炼作腹式呼吸,缩唇深慢呼气,以加强呼吸肌的活动.增加膈的活动能力.
(四)家庭氧疗,每天12-15h的给氧能延长寿命,若能达到每天24h的持续氧疗,效果更好.
(五)物理治疗,视病情制定方案,例如气功,太极拳,呼吸操,定量行走或登梯练习.
肺气肿病人应力争在室外活动,能散步者散步,能快速行走者快速行走,即使在室外阳光下坐一坐也有好处,关键是量力而行,因地、因时制宜。平时每天坚持做保健按摩,尤其对迎香穴(鼻翼两侧)、人中穴、风府穴(枕后正中凸陷处)、合谷穴,按逆时针方向各按摩60次。冷水洗脸、洗鼻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肺气肿病人来说,更是值得提倡。
肺气肿病人呼吸时,为了求得足够的通气量,往往进行扩胸式呼吸。但由于肺气肿病人多年高体弱,胸部肋骨钙化,胸廓活动范围有限,常常动用辅助呼吸肌参加工作。因而呼吸时耸肩、伸颈,收缩腹肌,这样横膈上抬,不仅通气量不能增加,反而加快了呼吸频率,加重了缺氧症状。如果能使病人放松紧张的辅助呼吸肌肉(上胸部和腹部肌肉),加强腹式呼吸,就可以提高呼吸功能。
练习腹肌呼吸是肺气肿病人的主要运动。病人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注意放松肩、背部的肌肉,练习从呼气开始。呼吸时,口唇稍缩小,将气体经口慢慢(有意识地细呼)吹出,同时上腹部慢慢下陷,初练不习惯时,自己动手按压腹部,随之起伏。吸气时则闭口,经鼻腔缓缓深吸,腹部随之隆起,吸完气可稍停片刻再呼气。进行腹式呼吸的训练可以增加横膈的上下活动,呼吸深长缓慢,这样可以明显地改善通气功能及换气功能,对肺气肿病人是十分有利的。
给予肺气肿病人正确的运动指导,有助于支气管内分泌的排出,可防止气道的过早闭塞,有利于增加通气量。合理的运动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尤其可预防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说,肺气肿病人的运动尤其重要,只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就会收到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