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 小时内的自然死亡。各种心脏疾病均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占心脏性猝死原因的80%。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 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 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仅为1%以下。因此,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关键。 猝死系一临床综合征。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死亡。大多数发生在急性发病后即刻至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者,主要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导致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功能者。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上升很快,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上升势头更超乎了我国学者的想象。近年来,不少国家栋梁、社会名人、商界精英,中年医生等都是在风华正茂之时,猝然离我们而去,究其死因,均为心脏性猝死。在9月20日北京徒步走的时候,我医院神经内科路阳医生,不幸猝死,抢救无效离开了我们。时年48岁。四十八岁正是医生工作的辉煌年代,但是,路阳离开了我们。路阳医生,一名对工作极其负责的医生,他从白求恩医大毕业后一直在我医院工作,无论在过去医患矛盾不存在还是在目前医患关系这样紧张的情况下,路阳从未有患者的投诉,他在业务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多次受过病人的表扬。
运动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90%。可怕的是,八成以上的人平时没什么症状,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心脏有隐疾,相对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了解,以为自己可以“拼”,但当身体承受不起运动负荷时,心血管就容易出问题。
剧烈运动会使人大量出汗,造成体内水分和钾、钠等丢失,易引发电解质紊乱。低钾状态容易触发恶性心律失常,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诱发猝死。
另外,感冒如果长达两周没有好,还伴有咳嗽、胸闷、心慌、憋气,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避免诱发心脏病。像病毒性感冒,会诱发心衰和心肌炎。特别是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会有突然死亡的可能。
心脏好不好大多数人是可以自己感觉到的。气急可分为四级:第一级是做较重的体力活时感觉到气急,第二级是上楼气急;第三级是安静的时候气急;最重的是坐着不动都气急。活动后的气急是判断心功能的最重要指标。如果你在安静的状态下,还是气急气喘,就需要警惕了,最好尽早到医院去查查心功能。心脏病发作有早期信号,通过“察言观色”就可以了解。除了人们常见熟知的心悸、心前区疼痛两个症状外,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红扑扑的人,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脸色呈暗红色,往往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
其次可以看下肢,如果有浮肿,也可能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如果牙齿到肚脐以上这个范围疼痛,就要小心了,这有可能是心梗的信号。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应该多长几个心眼,发现有什么不对劲,最好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 2) 定期体检。应随时检查血压、血脂。因为血压过高不仅可突然诱发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血脂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硬化常可导致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要坚决控制体重。有资料显示, 体重超过标准20%, 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 倍。
( 3) 保持情绪稳定,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做到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随遇而安。脾气暴躁、易发火动怒的人, 血压波动剧烈, 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 4) 预防心梗。首先要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根本、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远离和消除如下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 5) 心梗发作时, 通常会伴有一些疼痛,大部分病人会出现持续性的胸痛,并超过半个小时, 且疼痛的程度比一般心绞痛更重,伴胸闷、窒息感、濒死感、大汗、全身无力。有的病人还会出现牙疼、胃疼、头疼或是上腹疼等。病人出现上述情况, 应呼叫120 急送医院。
( 6) 药物自救。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盒, 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 以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此外,冠心病人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片50 毫克, 对预防猝死也有效。
( 7) 中药调理。中医的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益气养血、宽胸理气、芳香开窍等方法, 可以改善心肌供血, 营养心肌, 预防血栓形成,软化冠状动脉, 改善心功能, 预防心肌梗死。
( 8)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冠心病心性猝死的全面预防
(1)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在欧州1970年某研究中心指出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肌梗塞的病死率,大型有对照组的临床实验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其一年内存活率比对照组增加。多数学者提倡长期应用,因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同时,具有膜稳定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 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对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病例,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应用球囊扩张狭窄部位,使冠状动脉供血明显改善。对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或三支以上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室壁瘤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及室壁瘤切除,可降低心性猝死的发生率。
(3)植入体内埋藏式的自动心脏除颤器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初步取得效果,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自动心脏降颤器的电极可根据感知的心电,发出25焦耳的电能进行电复律,这样既可治疗室颤又可达到防止猝死的目的。
2、急救
-
心肺复苏:在胸部外面用力快速按压,每次压下5厘米以上,一分钟100次以上。将被救者头部后仰,观察呼吸情况,按压30次后随即进行
2次人工呼吸。如此30:2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来到。复苏过程中尽量不要停止胸外按压,保证按压的深度和频率。
猝死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心血管的毛病引起,脑血管出问题还来得急救命,心脏出完问题瞬间就毙命了。可是,人们常常只会哀叹猝死轻易就夺取一个人的生命,却很少留意心脏病突袭前的“信号”,从而避免猝死悲剧的不断上演。 提起心肌梗死年轻人总会认为与自己无关,心肌梗死一般是年过半百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事实上近来很多年轻人来急诊室看病说:“自己胸口不舒服、胸闷、胸痛。”一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心梗,就连我们急诊医务人员也十分惊讶:“三四十岁就心梗,太可怕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患心梗的概率大大增加呢?青年人心肌梗死增多的原因大致为:工作生活节奏快、生存和心理压力增大,使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体力劳动减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也易于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以上因素导致心脏的血管壁内皮损伤、血管内膜逐渐增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加快,这都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原因。出现持续熬夜、过度疲劳、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情况时,人的血管会持续痉挛收缩、血液黏度增加、局部形成血栓,最终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这样的突发起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要求提高对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警惕性。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往往会比老年人更危重,甚至发生猝死的几率也比老年人更高,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他们一般自视身体健康,即便出现不适也容易被忽视,延迟就医,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年轻人在熬夜、过度疲劳后,一旦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出冷汗等,应高度警惕,尽快就诊。
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发作死亡的患者中,未能住院治疗即死亡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年龄在25岁~44岁之间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
心肌梗塞为什么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1、压力增大:中青年在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体力劳动减少:现代化人出门小汽车,进门乘电梯,体力劳动大大减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3、饮食及环境污染:膳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侵害,也易于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
而一旦出现持续熬夜、过度疲劳、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诱发原因时,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粘度增加、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