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

标签:
美国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疫苗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健康 |
分类: 健康保健 |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4种途径传播: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鸡尾酒疗法,即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是治疗艾滋病有效的方法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2/02/xinsrc_50211023009564846059167.gif |
HIV病毒的感染过程 |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2/02/xin_112120502154706202411.jpg
【全球艾滋病状况】
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34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较2001年增长17%。不过,随着近年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在中低收入国家不断普及,2010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较1997年高峰期下降21%。同时,艾滋病相关疾病致死人数也由2005年高峰期的220万人减至180万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显示,尽管正值金融危机,资源较为匮乏,但全球防治艾滋病进展显著,2010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艾滋病相关疾病致死人数均降至各自高峰期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欧盟及其周边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人数从150万人增至220万人,其中欧盟成员国有73万人。2009年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2009年至2013年防治艾滋病新战略,旨在减少欧盟和周边国家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改善艾滋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工作,提高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截至2010年7月,美国有大约11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新增感染人数约为5.6万。2010年7月,美国公布预防艾滋病新战略,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将新增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降低25%。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成功防治艾滋病需要3个关键因素,即资金、药品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目前很多艾滋病防治项目因缺少资金而无法开展,在一些艾滋病高发地区,缺少专业医护人员的问题尤其突出。2011年6月3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一份题为《艾滋病30年:各国处于十字路口》报告说,全球抗艾工作在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投入不足等问题。
截至2010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中约有660万人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1年增长了近22倍。此外,全球至少有42万名儿童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8年增长了50%以上。虽然全球在扩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截至2010年底,仍有900万需要获得治疗的患者无法得到满足,其中儿童获得治疗率在2009年仅为28%。国际社会对中低收入国家防控艾滋病的投入在2010年首次出现下降。据艾滋病规划署估计,到2015年,全球抗艾工作需要至少220亿美元的投入,而目前只有60亿美元到位。
【研究】
2011年11月,新加坡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艾滋病病毒变种。它是由当地原来常见的两种病毒毒株以基因重组的方式结合生成,其危害性也可能比现有的一般毒株强。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万,其中死亡8.8万。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2/02/xinsrc_020501101034980308712.jpg
2011年10月,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由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已进入高流行状态,经性途径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晚期病人死亡增加,艾滋病流行对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