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冬养生进补首选羊肉炖萝卜

(2011-11-07 10:49:35)
标签:

生活

建始

进补

维生素b2

太阳

分类: 健康保健
http://news.0898.net/img/2011/11/07/s12701.jpg


 金黄色的阳光是能让人心生感动的。连续多天的雾霾和阴天之后,昨天阳光终于小小露了一把脸,让我们的心情明媚了许多。秋天的这抹浅金色眼看要变成冬季里干燥而柔暖的阳光了,明天“立冬”节气,气象专家说,很有可能,明起正式入冬。

  昨天虽然多云天气,但阳光在蛰伏多日后重新现身,让这么多天享受不到暖意的人们,心中惊喜无比。今天天空的“气色”更好,虽然主调子还是多云,但阳光将更“洒脱”地亮相。当然,要等一个彻底的大晴天,得到本周三了。

  今夜,一股弱冷空气临近京城,可惜势力微薄,刮不起风也下不起雨,甚至连白天的气温都“打败”不了,只能挫挫夜间低温的“锐气”。这些天最低10℃左右的夜间低温,冷空气过后,在周二、周三夜间将骤跌到4℃以下,周三夜间甚至只有2℃。为什么白天的气温不受影响?这还得归功于周三开始天气转晴,阳光明媚拉高了气温。成也是“晴”,败也是“晴”,夜间天空晴朗,辐射降温作用发挥,导致太阳一落山,气温也“坐滑梯”了。

  明天就是“立冬”节气了,气象专家说,很赶巧,今年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冬日很有可能也会“定格”于11月8日这一天,而巧上加巧,去年的入冬日也是11月8日。从11月8日这一天起,日平均气温将有望连续下降到10℃以下,只要连续五天满足这个条件,就算正式入冬了。

  “立,建始也,冬,万物收藏也。”立冬宣布了金秋离我们远去,漫长的寒冷冬季开启。换季时节,生活起居、工作安排、饮食、心理调节、运动健身,方方面面都请朋友们心疼好自己,体贴好家人。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上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药补的作用。而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

进补原则辨“体”进补

“冬季在进补和饮食上需格外重视,并不是任何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都适合任何人进补,盲目食用,有时会造成进食者身体不适。”张川波说,不要随意进补,而应根据自身体质类型适当‘调补’。

立冬过后气温将逐渐下降,有些畏寒怕冷的市民又开始发愁了。气血不足的人在冬季容易怕冷,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不妨多吃助阳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大红枣等。

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冬季会出现口干、咽喉干涩以及脸发烫等现象,这些人应注意少吃羊肉、牛肉等助阳食物,以生津养阴为主,如多食用木耳、桑葚、百合、乌骨鸡等。

总体来说,“寒性”体质者适合“热补”,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冬虫夏草等;“虚热”体质者适合“平补”,如沙参、麦冬、石斛、百合、银耳等;而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症等患者不宜进补,这类患者体质多属热性,进补于病情不利;肠胃机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再进补,否则不但不吸收,反而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进补时间因人而异

关于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

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也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进补食物应具备三功能

首先,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其次,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连根带皮的蔬菜。这类蔬菜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再者,就是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润肺生津的食物也要多吃些。

常用进补食物有: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的黄鳝,有健胃养脾、补肾强骨的作用兼“补胃之王”美誉的板栗,滋阳润燥、宜肺补气的清补食品红枣等。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养生之道

“立冬”后老年人运动应遵循“气不喘、心不慌”

冬季调养精神,除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外,还应积极适宜的运动。特此提醒老年人,在运动时应以平和为主,宜采取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养花种草、爬山等。

冬季,老年人选择运动的原则是‘气不喘、心不慌’,因为剧烈运动会对心脏和肺造成不好的影响。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不在于一次运动量的大小,而在于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立冬养生重在暖背

适度保温在立冬过后尤为重要。“立冬”过后,建议市民不要长时间处于外界寒冷的环境中。但家中的温度也要有所控制,不能太温暖。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外感风寒,风寒又容易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立冬后暖背尤其重要。这是因为,背为阳中之阳,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

冬季养生粥

山药粥:山药(去皮)50克,大米50克,蜂蜜、食用油均适量。将山药切成小块用油炒过加入蜂蜜,将大米熬成粥,加入炒过的山药再煮开,即可食用。山药为滋补肾、脾之佳品。

栗子粥:栗子(去皮)50克,大米50克,盐少许。将生栗子用高压锅(少放水)煮熟,去皮,捣碎,放入洗好的大米中,加水煮成粥,再加食盐调味。栗子可补肾,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食疗作用。

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盐适量。先将芝麻炒出香味,将大米洗净煮成粥加入芝麻,调入蜂蜜或食盐,即可食用。芝麻可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补肺气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肾、强筋骨。

 

 菜品:可首选羊肉炖萝卜
  
  它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其次是炒双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冬天的风常为北风,其性寒。同时,“寒”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点。中医认为,寒为六淫邪之一,故冬天应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人起居宜早睡晚起,让睡眠的时间长一点,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且不要做剧烈运动。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补冬:要科学
  
  在人们还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阳时,时间已飞快地来到了11月,立冬飘然而至。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在冬季人们应该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宜过量的补,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简言之,冬至时,在民间有补冬的习俗,而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应该注意调养身体的方式和方法。 古人对“立冬”的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万物开始潜藏,即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藏起来。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标准。
  立冬时节,高原地区进入干季,风速渐增。人体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会普遍感到很难适应,一些年老体弱、抵抗力低下及原来有慢性疾病的人容易感冒、发热或旧病加重,也容易引起胃肠疾病和冠心病的发作。
  网友们要加强饮食营养,养成合理规则的作息,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生。预防胃肠疾病要少食辛辣食品,注意保暖,吃好早餐。预防冠心病,除正常服药外,还应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及合理饮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