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2011-09-29 12:27:28)
标签:

秀水

《黄帝内经》

凉燥

燥邪

“秋老虎”

健康

分类: 健康保健
我国自古有九九重阳登高的习俗,今年重阳节与国庆假期重合,很多人都做好了户外运动、外出旅行的准备。在这秋意渐浓的时节,打包装备的时候不妨带上秋季养生秘笈,让出行更安心。

  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过后,“秋老虎”被日益活跃的冷空气驱走,让人真正体会到秋天的凉意。在这季节变换之时,做足养生功课对安度寒凉的秋冬大有裨益。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运动不可贪多
中秋节假期结束后,酷爱旅游的女士便开始设计国庆出行的线路。9月30日晚上出发,10月8日凌晨到家,整个假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此紧密的行程,让她的丈夫颇为不满,7天的假期光登山就占了5天,这可比上班累多了。

  秋天确实是外出旅行、运动锻炼的好季节,登山畅游,尽情地饱览名峰秀水、秋山红叶,领略大自然的绮丽景色,既可尽舒胸怀,又可增强体质,其乐无穷。经常登山对增加人体肺通气量和肺活量非常有益,还能增强体质、防病治病。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秋季运动养生,不可贪图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注意采用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不要过于急躁,令心气外逸,神气不收,对人体产生伤害,出现肌肉酸痛、疲乏无力、或汗出后感受风寒之邪,甚者郁久化热变生诸证。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秋季应当早睡早起,养成晨练的习惯。但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血管收缩,关节活动能力减弱,极易造成肌肉、关节、韧带的损伤,因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秋天温差较大,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运动出汗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着凉感冒。

  谨防惹“火”上身

  夏火还没下去,秋燥又接踵而至。这几天,不仅要应对繁忙的工作,还要筹划一家老小的假期行程,一不小心惹“火”上身,心烦口渴,嘴唇干裂,嗓子疼得不敢说话,虽然知道不是什么大病,可这滋味真不好受。

  《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指秋冬季节,人们需要顺应天地收藏之气以养阴。秋季天气干燥,燥邪容易化热伤阴,因此在饮食、生活起居上注意防病于未然。俗语说的秋季上火,多因燥邪留恋,引发各种热性症状。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中医将燥邪分为温燥和凉燥。久旱无雨,秋阳暴烈,多为温燥,外感西风多为凉燥。两者在症候上的主要区别是:凉燥无汗,温燥少汗;凉燥恶寒重,温燥恶寒轻;温燥口渴甚,凉燥不甚渴。两种燥邪治疗方法和防御方法都有不同,温燥用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在饮食上,要以清淡、滋润、能益肺生津的食物为主,如梨子、杨梅、甜杏仁、天门冬、麦门冬、北沙参等,可以代茶饮或者煮粥食用。

  秋季应当顺应自然变化,天高气爽,秋风萧瑟,万物澄明,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平心定志,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志,防止秋燥伤肺。因为,五脏中肺脏对应秋季,而肺在五志属忧(即悲忧),五体属皮(即皮肤),在液为涕,在声音为商,因此,秋天与人体多种属性相对应,即天人相应,所以做好秋季养生,预防秋燥,要顺应季节变换,调整身心状态,不要过于急躁,平稳情绪,注意饮食调节。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抗寒凉

  收起短裤、吊带、连衣裙,小雨就开始嘴馋了。俗话说要“贴秋膘”,现在不吃待到何时?

  秋天,万物肃杀,天气清爽,一切都以收敛为主。秋天是为冬天作准备的,小动物都知道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人们传习下来的观念,就是秋天要胖些,以备过冬,所以有“贴秋膘”一说。因此,秋季应在饮食、药物等方面综合调理,让体魄更加强健,更能适应料峭寒冬。

  秋季的特点是天气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秋季三个月的饮食总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涩的水果、蔬菜。秋季的养生准则与春夏两季截然不同,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可多食性温之食,少食寒凉之物,以巩固摄入体内的正气。由于秋季天气干燥、凉爽变化不同,饮食原则可依据节气的变化相应调节。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秋冻”因人而异

  天气渐冷,李女士给儿子添置了不少厚实的衣服,可她的婆婆却说,“春捂秋冻”,不能太早让孩子加衣服。摸着儿子冰凉的小手,李女士不知所措。“春捂秋冻”,指的是在春天不要过早的把冬天的衣服减少,秋天不要过早穿上冬天的衣服。因为,春寒料峭,气候虽然转暖,但是并没有真正达到适合人们换单衣的最佳时刻,极端天气可能反复出现,过早减少冬衣,容易被风寒之邪侵袭,腠理不闭,寒邪留恋,容易发生春温等疾病。而秋天,虽然秋凉渐近,但夏季、秋季的燥热之邪尚未完全退去,此时如果过早穿上冬天的衣服,容易将燥热之邪留存体内,冬天寒气外束,阳气不得通达,内聚燥热之邪不得宣发,可以诱发各种疾病。

  但是“秋冻”也要因人、因地而异,例如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国庆与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早早入睡抗秋乏

  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但是有人却认为分明是“秋困秋乏秋打盹。”茶与咖啡轮流上阵,也让他无精打采,工作不由自主地拖拉起来,只想窝在家里睡觉。

  秋天,肺气主事,肺属金,金克木,肝属木,如果人体本身肝气不舒,肝血不畅,容易受到肺金的克制,出现阳气不舒,内郁的情况。《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晚上早睡眠,人卧血归于肝,早休息能够养肝血,即补肝体,助肝用,就不会出现秋乏的症状。

  对于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应当注意冬令进补,在刚入秋的时候,适当地进行中医药调理,如膏方、中药丸、散或者汤剂等,进行早期干预,能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如秋季润肺,可常服秋梨膏等滋补肺津的药物或者保健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