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飞来横祸--德国

(2011-06-13 10:39:36)
标签:

埃舍里希

德国

大肠杆菌

疫情

病菌

分类: 医疗
初夏,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德国的平静。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不仅造成德国北部医院人满为患,德国人谈蔬菜色变,而且殃及池鱼,导致欧洲农产品出口国的重大损失。概括这次疫情可以使用三个关键字:猛、难、乱。

  疫情传播“猛”

  5月22日,德国第一次通告世界卫生组织,本国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人数激增。世卫组织评价说,这次疫情“范围极大、程度极其严重”。

  首次通报21天后,世卫组织6月11日报告说,德国共计3147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773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部分大肠杆菌患者会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这类患者容易出现肾脏衰竭,并最终死亡。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认为,德国此次疫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暴发。

  截至10日,在德国以外的地区,有15个国家的108人因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病,他们都曾在近期访问德国。此次疫情已造成至少35人死亡。除1人外,死者均是德国人。

  三个“意料之外”使这次疫情成为一场“突袭”:

  第一个“意料之外”是致病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在世界各地都不稀罕。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血清型为O157的大肠杆菌,但是此次的致病细菌却有些“邪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引发本次疫情的是罕见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这个菌株此前从未引发过严重疫情。

  第二个“意料之外”是这次疫情的受害人群。以往儿童和老人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侵害的重点对象,成年人则相对安全,而本次疫情中出现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所占比例达87%。

  第三个“意料之外”是病菌传播的载体。常见的大肠杆菌疫情源头是未经烹调或烹煮不透的肉类和奶制品,而这次则被确认为芽苗菜。

  在这场疫情的突袭下,德国乃至欧洲多国的农业受到巨大影响。德国农业协会主席格尔德·松莱特纳说,德国蔬果种植者正面临“自切尔诺贝利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效益问题一天比一天突出”。据西班牙和波兰估计,本国菜农的损失分别为每天4600万美元和370万美元。

  寻找病源“难”

  6月10日,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布格尔说,芽苗菜是此次疫情的病菌源头,他们发现吃过芽苗菜的人感染大肠杆菌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9倍。同日,北威州消费者保护部宣布,在一家多人患病的家庭丢弃的芽苗菜上发现了致病细菌O104:H4型大肠杆菌。

  寻找病菌源头是疫情发生后德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仅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就派出10支专家队伍,分赴汉堡等地的餐馆和食堂。但是,为什么迟至10日才确定疫情源头呢?这是三个原因综合作用造成的。

  首先是患者记忆随时间散失。寻找病菌源头,最初的线索依赖于患者对近期食物的回忆。然而,在感染大肠杆菌后,要经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会腹泻,而最严重的后果还要过一周才会显现。这一过程后,患者的记忆容易出现盲区。

  另外,确认病菌源头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过程。大肠杆菌可以通过水、食物、受污染的器物等多个途径传播。确定一个特定的病菌源头,必须有数家不同的专业机构共同配合,进行复杂的实验室检验,直至最终分离出菌株,并与患者体内的致病细菌匹配。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能力和耐心,还需要运气。

  麻烦的是,大肠杆菌遁形的速度很快。从某个角度来说,大肠杆菌非常脆弱。周围环境细小的温度变化、盐度变化、酸碱度变化,都可能把大肠杆菌杀死,其存在过的证据也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危机应对“乱”

  在这次疫情中,德国各级政府的表现受到外界诟病,原因是德国应对此次危机有些“乱”。

  首先是早期预警不力。德国对出血性腹泻患者进行常规化验寻找的是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弯曲菌等,不包括大肠杆菌。世卫组织专家弗莱明·朔伊茨说:“受制于缺少早期诊断,(德国)在大批患者入院前,没有发出早期预警。”

  其次是疫情发布机构太多,民众无所适从。德国《时代》周报网络版发表评论说,本次德国疫情的应急管理一团糟。有太多的机构、官员和专家介入,同时又缺乏疫情中央监控机制。最初汉堡官员宣布在西班牙黄瓜上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后又由联邦政府说明,西班牙黄瓜并不携带造成本次疫情的特殊菌株。面对过量的信息,德国民众不安、迷惑的心理不减反增。

  乱的另一表现是德国医疗体系内部信息交流不畅。德国媒体说,德国各地卫生局往往并不能及时上报疑似或确诊病例,这造成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汇总的确诊或疑似病例总数严重滞后。

  尽管遇到种种不顺利,但随着疫病流行高峰逐渐过去,德国的大肠杆菌疫情正在缓解。在德国新感染的患者逐渐减少和疫情源头确定后,德国政府已不再坚持在部分地区不要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的建议。另外,俄罗斯等一些曾经封杀欧洲蔬菜的国家表示,如能证明蔬菜的安全性,将解除进口禁令。对于西班牙等国家菜农的赔偿措施也已提上欧盟的议事日程。

“大肠杆菌”这个公众原本熟悉的细菌,由于它的很多种类是非致病性的,多少年来,一直与人类和平相处。但是,最近一个月,它的一个分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却突然发飙,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大肠杆菌与人类的“纠缠”中,德国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这种细菌第一次被人类认识,是由于一名年仅28岁的德国医生——T·埃舍里希。当时,受到“病毒之父”路易·巴德斯理论的影响,他相信,通过细菌学的研究可以解决儿童所遭受的很多疾病问题。

  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德斯发表了“微生物侵入人类”宣言。他曾用加热的方法杀灭了让啤酒变苦的细菌、侵害蚕卵的病菌等;这种被称作“巴氏杀菌法”并沿用至今。之后,德国人罗伯特·科奇又在1876年第一次发表了大胆的猜测:每一种杆菌都能导致一种疾病。

  1885年,T·埃舍里希在儿童的粪便样本中“追捕”到了引起儿童死亡的肠道疾病的“元凶”。在这些微生物中,有一种杆状细菌快速地增长着。埃舍里希称它为“大肠杆菌”。

  在埃舍里希去世之后,“大肠杆菌”也被命名为“大肠埃希氏菌”(E. coli)。这种杆菌会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哺乳进入人体的肠道中,而后,与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它是人体肠道中最为主要、数量也最多的一种细菌,在肠道中大量的繁殖,几乎占了粪便干重的1/3。

  在正常的栖居条件下,大肠杆菌并不会致病。它反而会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合成维生素B、维生素K。

  从大肠杆菌被分离之后,接下来的50年中,科学家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区分大肠杆菌和大肠中的其他菌群,比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已知的病原体。

  ■大肠杆菌在世界各地曾引发多次疫情

  在上个世纪40年代,英国的医院和托儿所中,就被报道暴发了小儿肠炎的疫情。

  一开始,无论是对病源还是对传染的方式,人们都没有认识。不过,人们发现,如果对奶瓶进行杀菌,可以控制疫情。于是,对喂养婴幼儿的牛奶,在食用前的短时间内,进行了巴氏杀菌等严格的处理,以此控制疾病在病人之间的传播。

  研究表明,这种流行病最终是由大肠杆菌引起。这一类治病的大肠杆菌在后来,被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到了50年代,由EPEC引起的小儿肠炎再一次在欧洲和北美的医院、托儿所暴发。60年代和70年代初,一系列的严重疫情袭击了英国和爱尔兰。不过,从1971年起,由EPEC引起的肠炎就很少报告在英国、美国发生。

  虽然大多数实验室掌握的疫情,都只是在未满3岁的婴幼儿身上。可EPEC同样会感染成年人,患上肠炎,这主要因为它由饮水、食物进行传播。

  事实上,大肠杆菌被发现之后,医学微生物学家就一直面临着一些问题:识别哪些大肠杆菌会引起腹泻,哪些则可以在人体的肠道内与人“和谐共处”。

  一些研究表明,另有一类大肠杆菌会产生肠毒素,有着独特的致病性。这是一种新的大肠杆菌——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它引起的腹泻中,患者会排出水状的粪便。

  在卫生条件、营养状况良好的地区,这种大肠杆菌并不常见。虽然它们会在医院护婴室的婴儿中、在社区各年龄的人群中,偶尔引发腹泻。不过,当人们前往一个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旅游,特别是到热带,ETEC就成了腹泻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而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伴随着潜在的营养不良一起,成了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杀手”。

  第一次报告由ETEC引起的小儿肠炎疫情,是在1976年。在格拉斯哥医院的婴儿室,25名婴儿受到了一种病菌的感染,其中5名需要接受静脉注射的治疗。致病的微生物属于一种先前没有描述过的血清型大肠杆菌。

  事实上,同一型的大肠杆菌还侵袭了日本。

  在东京,研究人员调查了从1969年~1974年之间暴发的7次大规模成人肠炎。其中,6起是由它引起的,另一起则由这种大肠杆菌的另一个亚型引起。疫情的暴发被认为是供水、食物受到了污染。

  同样是在1976年,又一场发生在美国的疫情被报告了出来。在一家大医院的特护室里,205名婴儿中有55名受到了ETEC的感染。这场疫情足足持续了9个月,研究人员对医院的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最后,致病的菌株也从喂食的牛奶中分离出来。

  两年后,疫情又在英国的格洛斯特医院暴发,特护室里的18名婴儿中,10名受到感染。不过在当时,人们并不确定传播的源头、路线。在格洛斯特医院的这一次暴发中,有证据表明,起先的病例是一个早产儿,出生4天后发生了腹泻;后续的病例则是由于交叉感染。

  在致病的大肠杆菌“家族”中,还有一类引发的感染会表现出像痢疾杆菌引发痢疾一样的症状,它们被称为“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最早关于EIEC的描述,是在1947年。“故事”发生在1943~1945年地中海的美国士兵身上。两年之后,研究人员报告了一场在英国学校的儿童中暴发的肠胃炎。这一次的罪魁也是一种杆菌,后来被确定为一种新的大肠杆菌。

  事实上,这一致病菌在英国的医院、匈牙利的社区都留下了足迹。1971年在美国,受到污染的法国奶酪又一次引爆了疾病。罪魁正是这一新型的大肠杆菌。而第一次“捕捉”到它是在1946年,研究人员从英国一名患上痢疾的监狱犯人的粪便中,首次将它分离了出来。随后,在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都出现了病例。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会受到这种大肠杆菌的感染。通常情况下,患者会表现出类似于痢疾的症状,如发烧、腹泻,频繁却少量的排便。粪便中,还会带有血液和黏稠物等。

  ■美国最早发现EHEC

  在人类对大肠杆菌的认识史上,1982年无疑又成了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这一年,一场出血性结肠炎袭击了美国。研究人员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型的大肠杆菌。它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也是本次肆虐欧洲的大肠杆菌类型。它能产生一种细胞毒素,使肠黏膜细胞坏死,引起组织病变,从而引起肠出血性腹泻。

  被EHEC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凡是携带这一病菌的人、家畜、家禽等,都可以传播这种疾病。在动物中,牛的带菌率最高,可以达到16%;而感染了这一病菌的牛,要完全将这些病菌排出,至少需要一年。哪怕是身处一个被污染的娱乐水体中,如游泳池等,也可能被感染。

  1982年,美国的研究者发现,袭击美国的这一大肠杆菌,来自一家快餐连锁店的汉堡包。汉堡包的牛肉馅遭到了它的污染。专家们估计,100个菌就会使人发病,而1个汉堡包的牛肉馅里就可能含有上千个这样的病菌。

  就是这一病菌后来侵袭了美国的密苏里州、俄勒冈州、加拿大的小镇、苏格兰、英国、日本等地。就连在医院里,护士照料被感染的病人,也没有逃离它的魔掌。

  1996年,日本的大阪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起由这种EHEC引起的大暴发。牛肉和工业化生产的蔬菜,成了被怀疑的对象。正值5~8月,大阪关闭了市内的23个公共游泳池和515所学校的游泳池。

  ■大部分致病大肠杆菌致死率很低

  迄今,人类已经发现了5类会带来疾病的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最后的一类有着很强的黏性。人们对它的认识,在时间上还比较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发现。研究人员已经了解的是,它在进入肠道之后,会黏附在小肠内皮细胞上,引起腹泻。它不会侵入肠上皮细胞、不会损伤组织,但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可以与人的喉表皮癌细胞粘在一起。对这类致病的大肠杆菌“家族”,研究人员并非没有对付它们的办法。在临床医学上,通过抗生素、补充水以及含有钠、钾离子的电解质,在几天内就可以让患者痊愈。它的致死率低,只是对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的人群威胁比较大。自5月中旬在欧洲多国疯狂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疫情目前仍处于扩散状态,这种可能会引起出血性腹泻、血管和肾功能受损甚至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以致死亡的疫情已极大触动着全球各国卫生部门的“神经”。

我国卫生部应急办已于6月初发布通知防控输入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并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病例的监测,一旦发现有临床表现且有旅行史的患者,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加剧,A股市场大炒抗生素概念的热度也随之上升。据悉,包括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在内的多个品种医药上市公司便成为此次概念的受益者。

除却卫生部门及食品安全部门的“高级戒备”外,坊间传言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致病菌株对氨基糖甙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呋喃类、多粘菌素B及氯霉素的敏感率较高,也使得涉及这些药品生产的上市公司备受青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情系黄河
后一篇:出汗知健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