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三周年祭—危机心理干预治疗

标签:
汶川大地震恐慌心理进行消除危机干预 |
分类: 疾病预防 |
地震三周年祭期间,很可能会较为集中地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地震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会对幸存者、目击者与救援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而周年祭的特殊氛围极可能刺激这种心理创伤,加剧他们或明或暗的悲伤、抑郁、焦虑等创伤反应,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
地震灾害的巨大杀伤力,不仅体现在对生命和环境的摧毁,更在于它对心灵的摧残。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激障碍则更为普遍。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例,我国对震后近2000名幸存者的心理调查显示,他们中心理健康者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汶川地震发生后,尽管还没有权威数据表明灾后心理疾患者的数量,但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
事实上,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数月间,灾区已先后发生多起自杀悲剧。2008年10月3日,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身亡;10月18日,都江堰受灾伤员罗桂琼跳楼自杀;11月19日,绵阳市政府办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宗华跳楼自杀;12月10日,绵阳海天公司职工赵学亮跳楼自杀;2009年1月29日,北川擂鼓镇女子王雪梅上吊身亡;2月1日,平武县建全村袁照贵上吊自杀;4月20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上吊自杀……
地震过去了,但它仍然在杀人。创伤后心理疾患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的三个月内出现,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甚至数年后才延迟发作。失去家园、亲人的强烈痛苦,因生命的脆弱而引发的价值疑问,以及因日益凸显的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迷惘,都可能成为压垮生还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更是极易触发这些负性情绪的敏感时期。
三周年祭期间,凝重和悲怆的气氛渐浓,人们很容易因为祭拜、悼念、重返故地等活动,触景伤情,重新唤起内心深处的巨大痛楚,尤其是失去至亲的幸存者,很可能再度陷入悲痛中难以自抑,出现过激情绪或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后的第一个周年祭是心理治疗的关键,如果没有处理好,以后的每一个周年祭日都可能会引发生者的强烈痛苦,对其心理形成固定伤害的模式或引发新的悲剧。
该如何预防或消减三周年祭带来的心理余震?给予他们想要的,而不是给予我们想给的,才是对当事人最恰当的关怀。周年祭期间,应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分别采取心理疗法,比如对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更多地从成人世界对其进行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进行认知重建、对生死等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等;对成人的心理干预,重点应放在消除或减少特殊时期的应激反应,防止心理疾患恶化或慢性化,包括如何正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怎样实现合理的宣泄和转移等等。同时,应借助社会支持的力量,为他们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协同作战,帮助他们摆脱所处的现实困境,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和心理负担。
一是督促病人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诊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二是多谈心,勤交流,接纳和尊重患者,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情感宣泄途径。
三是加强亲情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信任,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想法或者是消极的念头,为病人提供正确的信息以代患者参考。
四是协助病人记录一些令人轻松愉快的事情,并从中获得良性的情感体验。
五是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引起病人的情绪波动,在药物调整的同时,还应考虑看看心理门诊或者是通过网略在线视音频的方式与心理专家进行沟通。所谓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创伤事件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精神崩溃,使之尽快摆脱困境。这是一个短程帮助的过程,也称为情绪急救。
http://www.9939.com/uploadfile/201103/1300157982.jpg
一、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 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在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 因而一些人常常将一些非地震的声响误认为又地震了,出现跳楼并造成更严重的意外伤害。
1、地震恐慌的表现
处于地震事件中的人,可出现一系列焦虑和恐怖的躯体及精神方面的症状。躯体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咽喉窒息感或干燥感、运动性不安、颤抖、出冷汗、尿频及腹泻, 还可出现相应疾病的模仿症状, 并伴有焦虑不安、无助感等。
上述症状可促使受惊者本能地产生求助行为, 如打电话、逃避、寻求保护等各种方式传播给亲朋好友。严重者可产生应激性反应,表现为发呆、茫然、不知所措等精神运动性抑制, 还可诱发或加重某些精神疾病,如“激活”了过去的心理冲突而产生神经症。一般在上述事件平息后, 症状很快消失。
2、地震恐慌的传播
地震恐慌的传播要素有三个方面: 传播源是传播恐慌事件的受恐慌者; 传播途径是受恐慌者通过口头转告、道听途说、电话等通信手段; 易感人群为存在性格缺陷( 如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过分依赖他人、敏感等) 以及有神经症病史、情绪低落、体弱多病的人。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也影响人们对地震恐慌事件的感受与反应。
3、如何消除地震恐慌心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普及地震知识、震害知识、避震知识、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知识等, 提高大家的防震减灾意识。
在地震重点区,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自救和互救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减少人员伤亡,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同时, 强化自我保护, 形成一个“人自为战”、“家自为战”的保障体系, 筑牢人们的心理防线,大大减弱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做到遇震不慌, 临震不惧。群众对地震传闻的识别能力提高了, 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滋生地震风波的土壤,维护了社会稳定。http://www.9939.com/uploadfile/201103/1300157993.jpg
1、消除思绪法
由于压力反应是一种生理与情绪方面的交互作用,让心灵休息一下,将会有助于放松身体。消除思绪是其他心理放松方法的基础,其原理非常简单,只要心中专注于一个平静的字眼、想法或画面,你就可能产生高度松弛的感觉。常做清除思绪练习,可以帮助改善心情,平衡灾后生活中的压力。
步骤:
(1)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尽可能避开烦心的事物、噪音及干扰。
(2)以最舒服的方式轻松地坐下或躺下来,松开任何紧绷的衣物,脱掉鞋子。
(3)闭上眼睛,慢慢深呼吸。心中专注于一个平静的字眼、想法或画面,尽量持续5~10分钟。
(4)刚开始时,容易有其他思绪进入您的脑中,这时不要紧张或灰心,继续放松深呼吸,然后慢慢再试一次。
(5)做完以上练习之后,伸展一下身体,用力呼气。
http://www.9939.com/uploadfile/201103/1300158021.jpg
3、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一种渐进式的技巧。开始时先专注于一个心理上的暗示线索,例如“我的左臂感到沉重且温暖”。当你专注在这项“暗示指令”时,会感觉你的手臂真的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温暖。然后再依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右臂、左腿、右腿等等,重复下达同样的指令。
步骤:
(1)以最舒服的方式轻松地坐下或躺下来,松开任何紧绷的衣物,闭上眼睛,正如前面介绍的“清除思绪”训练法,尝试清除你的思绪,让自己达到轻松放松的状态,脑中不再有其他杂乱思绪。
(2)集中注意力于着你的左臂,在心中反复告诉自己:“我的左臂感到温暖且沉重”,尝试去体会感觉。
(3)这时手臂会慢慢感到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沉重。然后再把注意力依次集中在你的右臂、左腿、右腿,用同样的方式做自我暗示,速度不要太快。
(4)如此一遍下来,会感到四肢完全放松。
(5)做完这项练习后,深呼吸并舒展一下身体。张开眼睛,缓慢呼气,并注意身体有什么样的感觉。
http://www.9939.com/uploadfile/201103/1300158052.jpg
三、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
选择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干预,是因为地震时的经历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冲击;地震后的一连串生活环境变动对儿童有影响;如果没有外来支持的介入,儿童对地震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状态, 影响健康心理的发展。
灾难是痛苦的, 但同时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希望能给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首先要重在引导儿童宣泄出他们受压抑的情绪, 只有借此释放出地震造成的恐惧、害怕等情绪, 才能消除过度的应激反应。团体的介入,可以使成员与有相同经验者彼此分享, 而得到情绪上的支持, 通过讨论一些实际的信息和恢复方法, 使他们产生心理重构的认同, 激发自己面对灾难的新思维。
2、运用绘画音乐媒介
辅助儿童更自然的表达出痛苦与恐惧 不论是谁, 要直接去描述痛苦的回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远不如成人,使用艺术为媒介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如借由创作来回溯, 不易引起儿童的自我防御,在安全的气氛下探索受创的心灵并能深入的表达出情绪, 获得宣泄。
3、死亡教育、生命的意义
地震触及到死亡,儿童对此是无法接受的,也无法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处于震后的儿童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联想和担忧,所以死亡教育不应忽略,也是重要的心理重构步骤之一。
4、重塑地震意义
个体是否能从灾难中成长的标志之一是能否理解危机并发现生活的意义。如果一直将精力陷在负面思维中,则难以抚平创伤。通过引导儿童认识到震后积极意义的一面, 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的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就能保证儿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积极面对生活、学习和人生。
往日不可追,未来方可期。时光之翼带领我们一路向前。纵然伤痛犹在,但逝者已矣,生者当自强不息。5.12周年,仅仅祭奠是不够的。告慰亡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所有的人能有情感地活着,有关爱地活着,有力量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