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友平医生
张友平医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403
  • 关注人气:40,6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面临着这些问题怎么办?

(2011-02-10 13:56:02)
标签:

生活

古希腊

汗液

阻留

排泄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目前,生理学认为人体排汗的目的是为了调节体温。因此认为汗液主要是水分。然而实际上,汗腺还担负着另一项排泄任务。什么任务?人体需要消耗热能,在能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能量代谢性终产物质。而汗腺就担负着排泄这种终产物质的任务。因此,在汗液中还存在一种类似蛋白的粘液质终产物成分。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生理学仍未明确人体排汗到底都为了什么。因此,这就导致了医学界对与排汗功能相关的,诸如:感冒、鼻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风湿)、冠心病、肾炎、脉管炎等一系列疾病的误解。为什么说是误解?因为上述疾病实际同属于一种:“汗液排泄异常” 的问题。为什么说是汗液排泄异常?我们知道,上述疾病的症状有流涕、排痰、关节积液、蛋白尿以及产生粥样斑块等。那么所谓鼻涕、斑块等到底是什么物质?请注意!实际就是——汗液!那么汗液又为什么会进入上述鼻、关节、脉管等器官呢?原因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着凉!

 

就关节炎而言,现代医学称其为免疫异常性疾病,而古医学称风湿性疾病。这就矛盾。那么到底是“免疫性”还是“风湿性”疾病呢?既然古人称关节炎为风湿性疾病,就说明古人发现关节炎与风湿有关。对此,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医生指出:“遇湿冷,体液会下注于四肢或内脏,并引起风湿等疾病”。中医也有“风、寒、湿”学说。可见,先人们确信关节炎是由于“湿冷或风寒(俗称着凉)”影响“体液或湿”之后所引起的。那么古人的风湿说是否正确呢?应该说,古人对事物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但古人不会弄虚作假。古人既然能够给出风湿说,就必然有其道理。如果古人的风湿说确实有道理,可现代医学却为什么又放弃了风湿说呢?这是因为,古人的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欠。什么缺欠?可以说,正如古人所言,风湿病确实是由于着凉引起的。但仅凭着凉这一外因,还不足以引发风湿病。

   在着凉与风湿病之间,还必须有一个内因。如果内因不明,所谓“体液”就来路不明。无疑,找到了内因,就找到了破解风湿病的钥匙!但内因到底是什么,古人却并未明确。实际稍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个内因并不复杂,就是皮肤汗腺。为什么?我们知道,体温恒定,因此着凉不大可能影响到人体内部机能。着凉对人体的影响实际仅限于皮肤。那么着凉影响皮肤为什么会引起疾病呢?这是因为皮肤上有汗腺,而汗腺孔的开启功能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受到相对低温(着凉)的刺激后汗腺孔会强制性闭合,并因此造成汗液在体内滞留。我们知道,若尿道闭锁造成尿潴留,则后果不堪。同理,汗液一旦被“潴留”,滞留的汗液就有可能误流入人体任何部位,并引起疾病。当我们明确了着凉与排汗机能的关系之后,再回头看古医学,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所说的“遇湿冷体液会下注于四肢”,实际应该是“着凉后汗液会下注于四肢”。

 

强调一点:“着凉”,这一千古之谜,人类苦苦寻找答案,而其本质实际就是相对低气温(着凉)对皮肤汗腺产生影响的问题!

 

古人认为:湿冷、风寒——影响【体】液(体液下注)——引起风湿病;

而事实是:湿冷、风寒——影响【汗】液(汗液转流)——引起风湿病。

 

很明显,古人的理解距离事实真相仅一字之差!古人将“【汗】液”误解成了“【体】液”。可以说,尿液、汗液、血液等都属于体液。如果将下注物简单定义为“体液”,概念太笼统且模糊。显然,仅凭模糊概念太多疑问无法求解。风湿说也难以定论。假如现代医学按照古人的思路再深入一步,寻找出体液的根源,一切疑问也许很快就能破解。可遗憾的是,现代医学在尚未找到体液的根源前就放弃了风湿说。为什么放弃?可能有如下原因:1、也没有注意到着凉与排汗功能的关系问题;

2、对湿冷、风寒说将信将疑;

3、对排汗功能认识片面;

4、对病因学,过分依赖生物因素,忽视物理因素的重要性,必然性!基于上述原因,现代医学也同样面临着对“关节积液(体液)”正确定义的难题。关节积液到底是什么?恰逢显微镜面世,为人类展示了一个微观世界。且很多疾病都从中找到了答案。因此,现代医学也试图从病菌学角度寻找风湿病的答案。可是在关节积液(汗液)中是不可能找到病菌的。如何向病菌毒靠挂?于是就将“鼻炎”当成了病灶,认为免疫细胞攻击病灶时发生变态,变态的免疫细胞对关节异常攻击,即免疫异常。应该说,疾病的真相,和对疾病研究的正确方向,都具有惟一性。既然惟一,则必然排他。因此,一旦确认古人风湿说的大方向基本正确,那么后人无论再选择其它任何研究方向,也无论理由多么貌似充分,都注定了是误解。

  那么古人的风湿说到底正确与否?接下来,只要我们对人体排汗功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再认识后,我们只需将,“遇湿冷,‘【体】液’会下注于四肢”,修正为“遇湿冷,‘【汗】液’会下注于四肢”,风湿说,也许就名正言顺了。顺提一句,所谓免疫异常说实际根本无法成立。为什么?因为所谓“鼻炎”其实不是炎症,因此不会出现免疫细胞攻击鼻病灶的问题,所谓免疫异常更无从谈起,再谈中医,中医认为风湿病是由于体外的“湿邪”入里。假如在体外的自然环境中确实存在一种类似关节积液的湿邪,那么这种湿邪具体是什么?如何存在?又如何进入人体?如果我们将先祖们凭主观揣摩出来,而实际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所谓体外湿邪,纠正为客观存在的汗液呢?

 

如果说所谓鼻涕、痰、关节积液(体液与湿)等就是汗液,大家难免疑问:生理学认为,汗液的成分主要是水分,而鼻涕、痰液等却属于一种粘液质物质,怎么能说鼻涕等与汗液是同一种物质呢?实际人体排汗有调节体温和排泄终产物质两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汗液中除了水分外,实际还含有一种类似蛋白的物质成分。为什么?

我们知道,当食物进入人体之后,会先后进入两次代谢程序,因此应该出现两次终产物排泄程序。第一次是食物在胃肠道内提取糖类、蛋白及脂肪等“能源物质”的合成性代谢程序,在此程序中所产生的终产物会借助肛肠排泄,对此,大家早已熟知了,不必赘言。第二次是糖、蛋白等物质在肌肉等组织内释放能量的分解性代谢程序。那么请注意了——在此程序中是否还会再分解出一部分终产物质呢?对此,却至今尚未解释!

 

我们知道,当煤炭、木柴等分解释放能量后,会分解出部分灰烬、烟气等终产物质。那么从自然规律讲,当糖类、蛋白及脂肪等经分解释放能量之后,是否也应该分解出一部分终产物质呢?观察发现,当糖类等经分解释放能量后,也会产生出一部分终产物质,这是一种类似蛋白的粘液质无色透明状液体(为方便暂称“类蛋白”)。如果说确实有“类蛋白”产生的问题,接下来,就必然会相继出现一个“类蛋白”排泄的问题。观察发现:当人体各部肌肉等组织内产生了终产物之后,人体首先会借助皮肤汗腺将终产物排泄出体外。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皮肤汗腺,不仅是体温调节器官,并且还是终产物的排泄器官。所以我们还应该明确——汗液中不仅含有水分,并且还含有一种类似蛋白的粘液质终产物质。汗液,实际是水分+类蛋白等物质的粘液质混合体。对此我们必须明确!如果认为汗液只是水分,那么当汗液由鼻出现时,为什么会转变成粘液质的鼻涕,我们将无法理解。

     

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汗液中只有水分,而看不到所谓类蛋白成分呢?的确,类蛋白无色透明,确实不容易看到。但是换一个角度讲,实际我们时常会看到或感觉到类蛋白成分的存在,比如从肤觉、触觉角度讲:大量排汗后,粘液质汗液粘附在皮肤上,会使我们感觉皮肤表面粘腻难耐。当其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会堵塞汗腺孔,从而影响后续汗液的排出,这样就会使人感觉极不舒适,并会因此而产生较强烈的清洗欲望,通过搓洗,我们应该看到过某种物质被搓洗下来,这种脱落物实际除了灰尘外,就主要是“类蛋白”。又比如从嗅觉角度讲:足部排汗后,在鞋的特殊环境中,类蛋白极易霉变馊臭,不及时清洗,就会形成臭脚。很显然,如果汗液中只有水分而没有其它物质存在,脚臭,就不合乎逻辑。如果将双脚放在热水中烫泡,待水温稍凉,用薄金属片稍用力刮足底,会看到一种类似淀粉样的物质被刮取出来,这就是类蛋白。再比如:较长时间不洗澡,干燥的类蛋白自行脱落,就形成肤屑、头皮屑等。任何物质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痕迹,因此,不是我们看不到,或感觉不到,而是认识不到位,所以才会视而不见!只要大家有所意识,不需任何科技手段,谁都能验证。

 

在此我们应该明确,人体内会产生三种终产物质

1、       大便

2、       小便

3、       “汗便”

因此人体有三处以上终产物排泄器官

1、       肛肠

2、       尿路

3、       皮肤汗腺等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人体“着凉之后会引起感冒。应该说,感冒确实是着凉引起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在着凉与感冒的关系中,有一个关键因素——排汗!实际情况是——只有当皮肤汗腺正在排泄汗液的时候,一旦着凉,才会引起感冒。如果不知道有排汗因素,却要解释着凉与感冒的关系,就如同尚不知有豆浆,却要解释卤水与豆腐的关系。可遗憾的是,大家恰恰将“排汗”这一关键因素给忽略了!

 

气温为什么会对排汗功能产生影响呢?这是由于汗腺孔具有遇冷关闭的特性。当人体排汗时,汗腺孔必然要打开,当相对低温(着凉)刺激皮肤后,受刺激的汗腺孔就会快速闭合,由于汗腺孔意外的突然性闭合,很显然,尚未排出体外的汗液自然会被阻留于体内,请注意,这种因着凉而阻碍汗液排泄的现象,就是引起感冒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的根本原因。而目前人们是在缺少了“排汗”这一关键环节的情况下来解释着凉与感冒的关系的。因此,西医误解了病毒;而中医则将“着凉”误解为“邪”。

 当相对低温(着凉)影响排汗功能后,接下来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汗液,是一种代谢性终产物质,一种废弃物。人体不会允许任何废弃物长期存留于体内。因此,当汗液被阻留于汗腺内之后,人体便会促使被阻留的汗液(为方便暂称“阻留汗”)由皮肤汗腺向鼻及气管部位转流。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鼻或气管将“阻留汗”重新排泄出体外。那么当汗液由鼻或气管排出时,就是所谓的“鼻涕”和“痰液”。由此看来,所谓鼻涕、痰液实际就是汗液。人体排泄鼻涕和痰液,实际就是在排汗。而鼻和气管,也可以说就是皮肤汗腺排汗功能的“代偿性”排泄器官。因此,鼻及气管的排汗功能,也可以说就是一种正常的排汗功能。所以,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人体利用鼻或气管排汗,就不会,也不应该给人体带来任何不利影响。这就是日常所常见的不会有任何不舒适感觉,很随意的排泄鼻涕和排痰。对此,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切身体会。

如此看来,人体实际有五处终产物排泄器官。

 

1、肛肠

2、尿路

3、皮肤汗腺

4、鼻

5、气管

 由于鼻涕和痰液是能量代谢性终产物质,是汗液,因此,鼻涕、痰液的产生及排泄,就与病菌毒等没有因果关系。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在造成汗液转流及借助鼻及气管排泄时,却会表现出诸如感冒、鼻炎、气管炎、哮喘等病态的排汗(鼻涕、痰液)形式呢?又为什么会引起关节炎、脉管炎、冠心病、肾炎等疾病呢?其中的原因较多,但可能主要有如下的一些原因:

 

一、“阻留汗”在体内借以转流渠道的“开放性”问题 

从解剖学不难发现,人体内并不存在可以供被阻留的汗液转流的专用管道系统。经观察后推断,“阻留汗”只是借助了皮下结缔组织间的“生理性间隙”间流通的。很显然,这是一种开放型的流通渠道。由于这种开放性对汗液的流通缺乏约束力,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阻留汗可以在“开放型流通渠道”(简称“开放腺”)内正常的流通。但是一旦遇到某种异常情况之后,阻留汗就有可能会脱离开“开放腺”,转而打开一些非正常的流通渠道,并会借此渠道盲目的误流入一些本不应该进入的人体部位。可以说阻留汗在体内盲目流动时,几乎可以达到一种无孔不入的地步。因此,这就造成了因汗液的误入所引起疾病种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二、影响人体温差的大小或着凉深浅程度的问题

当人体排汗时,如果只是受到较轻微低温的刺激,轻度的低温一般只会影响皮肤表面的汗腺孔,阻留汗一般会在皮下的开放腺内比较正常的转流。但是人体一旦受到较严重的深度低温刺激后,这种深度刺激就有可能在造成皮肤汗腺较严重收缩时也牵累到皮下的开放腺,并造成开放腺收缩。开放腺一旦发生收缩,就会阻碍汗液在开放腺内的正常流通。如果阻留汗无法在皮下开放腺内以正常的“纵向”流通方式流动的话,就极有可能会打开一些非正常的“横向”流通渠道,并会借此渠道在体内盲目的四处任意流动。比如四肢等部位的阻留汗一旦发生横向流动,就极容易横向直接误流入各关节内,并造成关节积液,所引起的就是所谓风湿及类风湿等关节疾病。

 

三、汗液的所含成分问题

排汗有两项功用:一是排泄能量代谢性终产物质,二是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的实际意义,就是当人体内出现了过剩的热能之后,为了防止过剩热能造成体温超高,人体便会利用排汗,将过剩的热能排泄出体外。那么我们了解了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汗液会被阻留于体内,因此很显然,过剩热能也必然会同时被阻留在体内。当过剩热能被阻留于体内之后,会以一种“游离热”的形态在人体内四处任意游动,过剩热能无论在人体任何部位继续“燃烧”,都属于非正常燃烧,都有可能使人体产生程度不等的不适。如发烧、头痛及周身酸痛等,甚至有可能会烧坏人体组织。

 

实际上,无论任何气温环境汗腺都需要排汗,但人体排汗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调节体温和排泄终产物质同时发生,排出的汗液比较明显,即“显性排汗形式”。这种排汗形式在相对高温环境下比较多见。如果在这种排汗状态下着凉之后(中医称风热感冒),所出现的发烧、头痛等各种不适症状一般都会有程度不等的表现。另一种是以排泄终产物质为主的“隐性排汗形式”。在相对低温环境下比较多见。在这种排汗状态下着凉后所出现的反应(中医称风寒感冒),就主要是流涕及排痰或鼻塞等,一般不会发烧。由此不难看出,发烧头痛等不适症状应该主要是由过剩热能所造成的。

 

四、“尿染色物”的问题

煤炭燃烧后会产生出“灰烬”和“烟气”两种终产物质。经观察后推断,糖类等在分解释放能量时,似乎也会产生出两种终产物质:一种是类蛋白液,类似灰烬;还有一种“有色物质”,类似烟气。有色物会经由尿路排出,因此,日常尿液会被染成黄色(暂称尿染色物)。着凉后,尿染色物的排泄程序也会同时被打乱,从而无法正常进入尿路,并会混入类蛋白液中。因此,感冒发生初期所排出的尿液就会转变为无色或浅黄色,而鼻涕及痰液则会表现为黄色。待尿色再转变为深浓的黄(红)色时,就预示感冒快结束了。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会保持黄色,鼻涕及痰液会保持一种无色透明的状态(排除环境粉尘污染等因素)。

 

 五、气态物质问题

人体吸入的氧气经参与了能量代谢程序后,会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返回静脉。着凉后二氧化碳气体也可能无法正常返回静脉,并会在体内形成一种“游离性气体”。游离气体也会造成人体的种种不适。比如:足底、臀、腹等部位着凉后所产生的游离气体往往会快速进入胃肠道内,并引起肠鸣音及气体窜动性腹痛。气体有时会单独由肛肠或食道以放屁或打嗝的形式排出,有时会搅带着代谢物一起排出,即、着凉性腹泻。形成泡沫样便。气体停滞于某一部位就会引起气体阻滞性疼痛。甚至有可能会妨碍类蛋白液的正常流通,比如肩周炎的疼痛等。引起咳嗽与喷嚏的原因也可能与气态物质及游离热物质的存在有关。

 

六、汗液排泄方式的季节性变化问题

夏季气温高,汗液主要由皮肤汗腺排泄。冬季则极容易转变成鼻及气管排泄。春秋两季就是两种排泄方式转换的交替季节。春秋两季是气温变化无常,排汗时最容易着凉的季节,因此也就是感冒、哮喘、脑血栓等一系列“排汗着凉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每当秋末或冬初便会复发,而到来年春夏又会自行缓解,这实际就是汗液排泄方式季节性变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由于体质等原因,有些人对气温变化比较敏感,容易着凉感冒,而有些人则次之,不可强求一致。虽不易感冒,但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会比较严重,比如偏瘫等。

 

所以,当人体排汗时着凉后为什么会引起感冒、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疾病的问题就不再难以理解。

 

当皮肤汗腺正在排汗的时候如果受到相对低温刺激(着凉),就会造成汗孔快速闭合,并因此而将汗液阻留于体内。于是人体便会将阻留汗转送到鼻及气管,并借助鼻及气管的大汗腺排出,这就形成了鼻及气管排汗,也就是排泄鼻涕及痰液。如果由于冷空气的刺激等原因造成鼻粘液腺开启不畅,就会妨碍鼻涕的正常排出。较大量汗液淤滞在鼻而无法顺畅排出,就会引起鼻塞、呼吸困难等。所引起的症状表现就是所谓鼻炎。如果汗液借助气管排泄时发生困难,就是所谓气管炎、哮喘等。但鼻炎、气管炎都不是炎症(继发感染例外)。如果“热物质”也同时被阻留于体内后,会形成“游离热”,并会引起体温升高。游离热游移到人体头部后,会在头部“窜动”并引起移动性头痛。其无论停留于人体任何部位,都会引起程度不等的不适。如果游离热在口、鼻等部位排出时,会造成口腔、鼻翼等部位疼痛及溃疡,俗称上火。最终主要由尿路排出,会引起尿路灼热感,尿色加深……

 

如果被阻汗液误入扁桃腺,所引起的就是扁桃腺炎。由于扁桃体不具备粘液分泌腺体组织可供误入的汗液向体外排泄,因此最终滞留的汗液中水分会逐渐丢失,并在扁桃体内遗留下类蛋白小球状体……

 

如果阻留汗进一步向纵深肺及心脏部位转移,所引起的就是肺气肿、肺心病等。因所涉及疾病种类及内容太多,就不一一细讲。

 

总之,医学界已发现在人体的很多部位都会出现一种来历不明的物质,那么无论称其为粥样物也好,或变态、过敏、免疫异常、或血栓、炎症反应物也罢,这些实际都是误称,确切定位,应称其为终产物质、类蛋白液或汗液。因此,但凡发现了这种物质却始终“尚未定论”的疾病,就基本可以归类到“排汗着凉性疾病”的范畴。比如冠心病、肾炎、甚至包括打鼾……

 

   虽然此观点所面对的是庞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但还是真诚的希望你们不要轻易的就给出是或否的结论。其中很多问题比较复杂,本人条件所限,认识比较粗浅,难以深入完成,如果你对此如果有兴趣,我们还可以共同合作,使之尽早完善。

 

再说明一点,当汗液排泄方式发生转变时,如果有病菌毒乘机介入,并造成病情复杂化,也不是绝对不可能。但病毒感染是继发因素还是原发因素的问题绝对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将终产物误解成炎症反应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