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蜱虫活跃期还有月余

(2010-09-14 18:06:26)
标签:

布尼亚

虫媒传染病

硬蜱

叮咬

河南省疾控中心

健康

分类: 疾病预防
河南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的报道引人关注,相关部门现在已将元凶锁定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提醒大家
蜱虫活跃期还有月余
河南省信阳市发生被蜱虫叮咬后死亡的病例后,卫生部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12日,河南省疾控中心透露,已经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
     
蜱虫本身不致病但带多种病毒
    河南患者被叮咬后多有症状如下:起先高烧不退,可达40摄氏度以上;随后血小板、白细胞锐减;最终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而亡。
    全世界已发现的蜱虫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此次河南商城传播疾病的是全沟硬蜱。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虫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体内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菌,比如典型的“森林脑炎”就主要由蜱虫作为媒介传播。如果携带有病菌的蜱叮咬了人,患者就可能会感染上,继而引发重大疾病。目前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
 
“蜱虫事件”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     
  
    最初,被蜱虫咬伤的患者被怀疑为患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这种病由硬蜱叮咬人后而引起。2006年,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我国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发现部分人群的血清中有特异性抗体,提示感染过无形体。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
    河南省卫生厅表示,2007年,河南省疾控中心收到信阳上报的三个疑难病例,都是不明原因的高烧伴严重胃肠疾病。经检测,他们的血小板和白细胞都有明显的减少,是河南最早的疑似病例。从2007年5月到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
    2008年,卫生部还曾向全国发布过《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医务人员的培训,规范治疗行为。鉴于病因尚不明确,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同。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出血热及脑炎。传播类型主要有蚊媒、蜱媒、白蛉媒。该病是可以治疗的,病死率很低,公众不必恐慌。 
     
北京十多年无蜱虫伤人报告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体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
    北京常见的是全沟硬蜱,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城区几乎没有。北京历史上有关蜱传播疾病的记载非常少,只有一种莱姆病是由蜱传播的。
    莱姆病的潜伏期在我国是1-180天。早期出现的局部皮肤表现是:患者被蜱叮咬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成环形红斑,以大腿、腹股沟和腋下最多见,常有灼热感和瘙痒。感染数周或数月后可进入感染播散期,导致脑膜炎、面神经炎、神经根炎、心包炎等疾患。到了晚期,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炎,一些患者可出现皮肤变硬萎缩,造成关节残疾。蜱叮咬的时间越长,传播病原体的可能性就越大。叮吸时间若短于24小时,则难以传播感染。并且大家注意汗液对蜱虫吸引性较大。所以请注意卫生。
 
4-10月份是蜱虫活跃期
    夏秋季是虫媒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病媒昆虫有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此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
    不同虫媒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是不尽相同的。如蚊子叮咬可传播疟疾、登革热、乙脑等疾病;蝇类可传播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疾病;老鼠可以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蜱虫更不用说,导致的疾病已经让很多人谈蜱色变。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活跃期能从4-5月持续至9-10月,活动高峰在6~9月间。气温降到10摄氏度以下,蜱虫一般就不活动,来年春季才会又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