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2009-11-18 18:43:45)
标签:

教育

育儿

家长

父母的爱

分类: 教育论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所共有的心愿,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如愿以偿。孩子的成功既取决于天赋,又有后天教育的问题。天赋是难以改变的,而后天的教育则是大有可为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以使你的孩子日趋完美,更可以成为孩子一生的指明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接受学校的教育外,父母的影响则是最持久、最直接而最有效的。那么如何施加这种影响,以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呢?
首先,爱孩子
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的确,可怜天下父母心,视孩子如掌上明珠的比比皆是。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认可。那么父母的爱为什么不能被孩子所认可呢?我认为这是一个爱的方式的问题。许多父母急功近利,恨不得能让孩子一下子就成才扬名,因而采取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并且还冠冕堂皇地说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作为孩子,他的智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要他体谅父母的这种苦恼并付诸行动来回报未免要求过高。在孩子们的眼中,爱不是训斥,不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做错了事而导致的拳棒相加,更不是要回报父母的爱而形成的责任,而是一个亲切的拥抱,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这样可以增进你和孩子的感情,使你的孩子不再对你敬而远之,也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再惧怕你,而变得喜欢你,也就不会出现你一抬手孩子就躲的局面了。记得在我的一次语文作业中,题目要求把音节涂成红色,把字母涂成绿色,而我班有一个叫王硕的学生,恰恰把颜色涂反了,这可怎么办?于是他的家长就想办法用纸片把图贴好,让孩子重新涂正确了,并给以正确的引导。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的类似作业就很少错了。我认为这位家长给与孩子的不单单是修改作业的小事,而是对于孩子的一种关爱与引导,同时更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所谓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另外还有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把作业本或者书本落在学校,于是家长就为孩子讲情,要孩子在其余时间补作业。我认为这就是溺爱孩子,第一次有理由不写作业,而且有人为他说情,第二次他还在期待这样的结局,久而久之,不但你的孩子养成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就连老师都会对你的做法产生反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把孩子不好的坏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发现孩子有一点错误的矛头时,就应该及时制止,这样对于孩子才是负责的做法。孩子坏的习惯将会让他抱憾终生,所以这时候我觉得家长如果能引导孩子以后不要出现类似的情况或是采用别的本子把作业写完,那么你的孩子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这时,你给与孩子的也不单单是一种写作业的小事,而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同时更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另外,爱孩子,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有些家长在早上一醒来就开始唠叨:快点起床,不然要迟到;认真刷牙,不然要长虫牙;一定要吃鸡蛋、喝牛奶,不然营养不良。孩子放学一回来,又开始了唠叨:这手、衣服怎么这么脏,快点洗手,快去做作业;快点吃饭;快点睡觉。无数个快点,无数个不对,无数个指责,成堆的禁止出错的语言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一切都奢望让孩子“长记性”。于是,有的孩子开始紧张怕出错,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就管不住了。对于这样的情况,你不妨试试换一种方法与他交谈,比如说:今天起床比昨天快了一分钟,这是你今天表现最好的地方,妈妈奖励你一杯牛奶外加一个鸡蛋,我想,这样的话语孩子比较愿意接受。再如,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很少的作业也要很长时间完成,你可以说:今天你已经能够主动地写作业了,真有进步,既然有了进步,那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点作业还难吗?小孩子都喜欢表扬,尽管有一些话语对于我们来说是谎言,但我们出于良好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不要看电视,不要读报纸,也不要听音乐,专心致志的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这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如可以问问你一天在校学习了什么?这一天你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句,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另外,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孩子不停地阅读,就永远不停地学习。很多家长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我认为倒不如多花点时间和孩子进行有益的阅读。或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们也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可是孩子不看,怎么办?”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日夜打麻将的母亲,她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能学习吗?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书,和他们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让人讨厌,孩子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如果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喜欢阅读了。玩具很快就会玩腻,而给孩子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识。一家人,共同看那花花绿绿的书报,将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孩子喜欢阅读了,接下来你就该着重培养孩子关心天下事的广阔胸怀了。买一张世界地图、有条件的买一个地球仪、放在家里,每当新闻报道到哪个地方,你就和孩子把那个地方找出来,新闻报道中有喜有悲,地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让孩子知道阿富汗、伊拉克战火纷飞下的儿童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让孩子知道日本、美国、英国的富裕,他们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识,若自己没有知识,也是落后的,让孩子明白应该勤奋学习知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在不出门就可以“行”万里路,天天播放新闻,孩子就“阅”尽天下了。

做父母的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兄弟姐妹,这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父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呢?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玷污。轻则呵斥,重则打骂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导致自卑心理。那些迷信于棍棒的父母要好好的反省一下。许多家长都和我说过他们是如何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的,有的掐大腿根,因为那地方的肉最嫩,所以最疼,有的甚至用皮鞭抽,有时孩子来上课都可依稀看见脸上的红肿血印,所以一时间让我都感觉对不起孩子,如果不是老师告状,孩子又怎么会遭受这么大的痛苦。其实尊重孩子要从家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经常挨打的孩子越是犯错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已经有种潜意识的反抗力量了,而这种力量可不是你的棍棒能改变得了的。所以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心里入手。一位家长和我谈起她是这样尊重孩子的。在家里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采取谈心、提建议的方式解决问题。逐渐地一种不拘形式的小型的民主生活制度在他们家形成了。每到周六,白天一起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周的功课复习。晚上,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把他们一周来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内的进步与退步等情况做次交流,谁的问题谁负责,谁做得不对,要在下周改正。民主生活使他们家拥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围。或许你认为这么做有点不切实际,但如果你肯试试看的话,相信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也许他们会摔倒在地碰破了皮,也许会因为小伙伴拒绝而伤心哭泣,也许会因为不能入选某个节目演员而灰心失望。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关注这些事情,即使能够关注,也会因为过度的关注而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因此,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空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翱翔。在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叫《妈妈不要送伞来》,说的就是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在适当的时机让他们经历风雨,对于他们不会损失什么,反而会让他们收获更多的勇敢与自信。我们经常会看到低年级的学生家长不但每天接送孩子,而且替他们背书包,一直把孩子送到座位上,甚至就连一个椅垫也要亲自为孩子放好。试想这样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你的照顾,你又会照顾他几时呢?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在江苏有一对母子,在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地学习,母亲就连洗袜子的小事也不让孩子做。后来,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母亲又随之在高中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同样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依然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也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最后,孩子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母亲这下总算可以歇歇了。没想到,开学不到两个月,孩子就因为自理能力太差而被迫退学。多么惨痛的教训,多么让人悲哀。一个原本美好的心愿就这样被母亲的极度溺爱给毁掉了。其实大家应该看到,离开了你的怀抱,孩子们也是什么事都能做到的,就像在家里平时不会扫地的孩子在学校为了显示他的才能,也渐渐地学会了,平时很淘气的孩子也安静地坐下来上课了,其实就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太多太多的保护,才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总也离不开你的保护伞。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么能会?我知道很多家长都是担心孩子安全问题,怕交给孩子任务后会弄得满身是伤,另外还觉得孩子做不好,笨手笨脚的,让孩子做点事情自己还得在后面跟着收拾,甚至认为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够了。但是我们会老的呀,孩子将来也会有家庭的,他离开了你,能独立生活吗?现在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了,即使他们一次做不好,两次做不会,但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他渐渐地学会了很多事情,给了你很大的意外。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没写好,不是纸和笔的错,而是写书人的错。同样道理,孩子是否成才,父母责无旁贷。所以,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教育子女就是从源头上塑造整个民族。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