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我们的工作中,到底为贪官们做了多少“贴金”和“抬

(2009-10-12 10:53:21)
标签:

武大

常务副校长

常务副书记

龙小乐

湖北

教育

分类: 舞文弄墨
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该案震惊教育界,牵涉多人,至今余波未了。有当地网民称陈绍方是“武大有史以来最大蛀虫”。日前,武汉大学网页“现任领导”栏目撤下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资料。
高校出“硕鼠”,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据报道,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受贿罪被判囚十年、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被控受贿160多万;湖北近年已有五六所大学的主管官员因腐败落马,包括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等;陕西近三年已查处80多宗大学经济案,倒下7名厅级校官……

所以,看到新闻,一点也不感觉吃惊。有意思的是,在名气相当大的武汉大学,这次竟然是常务副校长与常务副书记“联合上演”了“金额至少有数百万元”的受贿“大戏”。更有意思的是,两位“主演”在教育系统应该算都得上是大名鼎鼎了:龙小乐是武汉大学常务副书记。2006年曾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官方对他的评价是:“龙小乐勤奋敬业,克己奉公,心系群众,廉洁自律,是广大干部职工的贴心人。”

而作为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陈昭方更具有传奇色彩:出生在“状元之乡”,经过苦读与种种机遇的青睐,完成了由一个农家子弟、农民到全国一流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华丽转身,帮助他完成这种华丽转身的种种因素中,1979年,他被命名为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1990年至今,多次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政工干部”和“优秀党政干部”等殊荣,经常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表彰等等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终于看清,龙小乐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其“优秀”显然是在于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把捞钱,他的心所系并非群众,而是人民币,他所奉的公,看来是公款,他应该算是“广大昧心钱的贴心人”;而作为陈昭方的“新长征突击手”,更体现在如何搞钱上(是否也体现在搞女人上,还得听“下回分解”),他经常受到湖北及教育部表彰的应该也都是他的受贿手段吧?当今天这一则新闻出来以后,又一则天大的笑话终于向全国揭开。

可以说,这两位“主演”,如果没有头顶上的种种光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也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受贿大业”。我们的那些本来应该授予真正优秀、真正的群众贴心人的种种荣誉,恰恰给了“硕鼠”(有几个边贪边升迁的官员,没有这样那样的光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硕鼠”们当然会想方设法表演,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呀?不是曾多次被学校职员联名举报?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关键是那决定权不在群众那儿,而有决定权的人,本来眼睛比群众的眼睛更亮,他们本来绝不是愚蠢之辈,却常常做出了多么愚蠢与可悲的决定,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面对今天的结果,不知他们有什么感想?

相关部门今年五月开始调查武大基建工程腐败案,先拘捕一名后勤部门的官员,随后又有几名学校中层官员接受调查,最后,武大主管基建、财务及后勤的主要领导陈昭方、龙小乐被供出。

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发现,陈、龙涉嫌受贿的金额至少有数百万元,主要案情不仅包括武大的基建工程,还涉及武大和两家私企投资近十亿元合办的武大东湖分校。案件牵涉多名商人,亦可能还牵涉更高层人士。陈昭方和龙小乐是武大的第三号、第四号人物,都是正厅级干部,地位仅次于校长顾海良和党委书记李健。

59岁的陈昭方长期在武大工作,从1994年起历任武大总会计师、副校长,2003年升任常务副校长。他长期主管武大的财务、后勤部门,曾多次被学校职员联名举报,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因其熟悉财务制度、和擅于反侦察而逃脱。

龙小乐现年61岁,长期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任职,该校并入武大后,历任武大副校长、副书记,2005年升任常务副书记。2006年曾获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官方称“龙小乐勤奋敬业,克己奉公,心系群众,廉洁自律,是广大干部职工的贴心人。”

扩张过速生腐败

全国各地的大学腐败案件近年频繁曝光: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受贿罪被判囚十年、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被控受贿160多万;湖北近年已有五六所大学的主管官员因腐败落马,包括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等;陕西近三年已查处80多宗大学经济案,倒下7名厅级校官……

大学以前被认为是“清水衙门”,但1990年代起中国推教育市场化,大学迅猛扩张,使各地大学大兴土木扩建校舍、发展新校区,建大学城成为潮流。因缺乏监督,基建已成为大学腐败案最多发的领域,且不少都是窝案:不同级别的相关官员共同参与、集体犯罪。

一些不法建筑商为承揽大学的基建工程,紧盯主管基建的校级主管官员,不惜花重金行贿。据统计,目前落马的大学高官,七、八成以上因在基建工程招标时受贿。同时,由于大学变成市场主体,但监管体制没改变,集官、学、商于一身的大学官员,在教材等集中采购、招生、后勤服务等众多环节,也可轻而易举地找到中饱私囊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