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姜伟:感谢在济南的日子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姜伟:感谢在济南的日子作者:青雨影视
姜伟是谁?虽然他担任编剧的《让爱做主》、《浮华背后》以及担任编剧兼导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播出时都引起很大反响,但他的名字均被主演或者更大牌的合作导演所“掩盖”,就这样长期在娱乐圈“潜伏”下来,直到他一手编剧、导演的《潜伏》席卷全国荧屏后,他终于一夜成名、浮出水面。如果你了解了上述资料,可能还不太清楚,这位说起来挺传奇的导演、编剧,是地道的山东人,祖籍文登,济南长大,大学毕业后还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七年之久。眼下,由他导演的新剧《借枪》正在济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部分卫星频道热播,当记者按照提前的约定,拨通了姜伟手机进行采访时才发现,其实姜伟本人有点像“潜伏”状态下的余则成,谨慎、寡言、思路敏捷,而当触及他的家庭、妻儿时,这个硬气的北方汉子不禁又流露出特有的温情、细腻。
不拿《借枪》比《潜伏》
电视剧《借枪》在播出之前就一直被冠以《潜伏》的“姊妹篇”、“续集”之称,一说到这个话题,姜伟就有点无奈了。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拍的时候特别想避开《潜伏》,在他看来,如果说《潜伏》还能算是谍战剧,那么《借枪》根本就不在任何一种类型剧里。因为《潜伏》被标注为“谍战剧的标杆”,下一部作品难免要让主创背负上压力。面对观众和收视率,姜伟承认还是有些紧张的。
记者:《借枪》与《潜伏》到底有什么关联呢?《潜伏》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你完全可以出去拍五六部电视剧,赚取名利,而你只做了《借枪》这一部戏,是对这部新作比较看重吗?
姜伟:没有什么“两年磨一剑”,我只做了《借枪》说到底是因为我很懒。也没有什么“续集”、“姊妹篇”之说,《潜伏》的故事是从1945年开始的,《借枪》说的是1939年的事,时间顺序都不一样,怎么就续集了?很多观众是冲着跟《潜伏》比较,看谍战剧来的,可是坐到电视机跟前一看,跟预期的不一样啊!这两部剧无论从外在还是内在就没什么关系,除了导演、原著作者、发行公司一样之外,其他完全不同。老有人问《借枪》是不是比《潜伏》更好,我从来没有一个剧比一个剧更好的期待,到哪儿就算哪儿,比来比去那不是折磨自己吗?
记者:《借枪》里的主人公更加真实是吗?
姜伟:《借枪》并不是一部方方正正的谍战剧,而是一个形态怪异的杂交品种。我就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地下工作者,毕竟这群人里面平民比较多,余则成那样要车有车要房有房的地下工作者是被“定式”化了的英雄,不是真实状态的。现在很多题材的电视剧都在让人物还原,讲伟人的故事不也让他们回归平民身份吗?
业余喜欢研究犯罪心理学
《潜伏》是谍战题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家庭暴力题材,《沉默的证人》和《迷雾》分属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学题材,即便是婚恋题材的《让爱做主》,也掺杂着悬疑成分,细看姜伟这些年编剧、导演的作品,都与罪犯、案件、血腥等分不开。姜伟说自己的一大业余爱好就是研究犯罪心理学,也经常翻资料,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因为还热衷于写剧本,所以积累资料也是为了创作阶段应不时之需。
记者:有网友说你以前拍的东西有很多人物都是心理不健康的,甚至是心理变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沉默的证人》、《迷雾》都是,为什么要关注这些扭曲的人物呢?
姜伟:哈哈,我也听说过这个说法,研究研究这个领域的东西,也就是我的爱好之一。观众喜欢边看电视边进行推理和判断,我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应用到作品中。编剧要做的,就是把有些生涩的理论,付诸生活化,让人物丰富起来。
记者:你似乎很少用别人的剧本,大部分作品都是既做编剧又做导演。
姜伟:对,我喜欢讲故事,而且还算擅长,也学过编剧。
感谢在济南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日子
祖籍山东文登的姜伟,从小在济南长大。两次遭受高考落榜的打击,姜伟没有灰心,再次复读后,姜伟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学校里,姜伟逐渐显露出他多才多艺的一面。他喜欢读史书,文笔很好,经常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可在那个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姜伟毕业后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这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是,姜伟倒也没闲着,因为在图书馆上班比较轻松,在这期间,他把自己喜爱看的电影的文字版几乎看了一遍,其中他最喜爱看的是外国的老故事片《教父》、《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等。这些老影片为姜伟以后编剧、导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就拿《潜伏》来说吧,余则成窃听机密情报的部分,源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而情报工作者用收音机来传递密码,这个创意来自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姜伟到现在还很感慨,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还真得感谢当图书馆管理员的那些日子。
记者:很多人都不知道你从小在济南长大。
姜伟:有很多资料都说得不准确,我出生在北京,祖籍是文登,在济南上的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又在山师工作了七年,后来我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研究生。
记者:这两年还经常回济南吗?感觉家乡有变化吗?
姜伟:济南是个安逸的城市,回来我就感觉很放松。每年过年我都要回来的,这里还有我的父母、姐姐,今年我就在这过的春节,住了20天,正月初八才回的北京。济南的新建筑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大,不过还是感觉有点混乱,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这个现象,缺乏规划。
记者:现在你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是吗?编剧、导演、老师这三种角色,你更喜欢哪个?
姜伟:这三个角色都是我喜欢的,没什么“最”,北电里的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都是这几个身份互相转换的。对于我来说,这三种职业能转换一下,也是一种调剂和休息。
女儿是他的心头肉
在《潜伏》结尾,翠平生下了她和余则成的女儿,姜伟曾对记者解释说,为什么翠平生下的是女儿呢?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姜伟45岁才有了女儿,中年得女的姜伟对孩子自然是宠得很,这可是他的心头肉呀。拍《潜伏》时,女儿还在咿呀学语,电话里只学着叫过一次爸爸,那声“爸爸”对姜伟来说犹如天籁。当记者跟他谈及家庭、妻儿,姜伟的声音自然而然地放松、温暖起来,话语间还不时夹杂着由衷的笑声。
记者:听说你是个模范父亲,对女儿很宠爱。
姜伟:她真的很乖,嘴巴很甜,很懂事,已经快四岁了,也上了一年的幼儿园了。她出生的时候很像我,女孩嘛,变化很快,现在长得很像妈妈。
记者:对女儿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姜伟:只要身心健康就行,真的不需要学习特别好,不用有这个那个的专长。
记者:能给我们透露一下接下来你的工作计划是什么吗?有什么作品在酝酿?
姜伟:休息,我现在就是休息。我不是个玩命的工作狂,不喜欢一部接一部地去拍戏。在家“潜伏”能跟家人在一起,很舒服。
不拿《借枪》比《潜伏》
电视剧《借枪》在播出之前就一直被冠以《潜伏》的“姊妹篇”、“续集”之称,一说到这个话题,姜伟就有点无奈了。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拍的时候特别想避开《潜伏》,在他看来,如果说《潜伏》还能算是谍战剧,那么《借枪》根本就不在任何一种类型剧里。因为《潜伏》被标注为“谍战剧的标杆”,下一部作品难免要让主创背负上压力。面对观众和收视率,姜伟承认还是有些紧张的。
记者:《借枪》与《潜伏》到底有什么关联呢?《潜伏》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你完全可以出去拍五六部电视剧,赚取名利,而你只做了《借枪》这一部戏,是对这部新作比较看重吗?
姜伟:没有什么“两年磨一剑”,我只做了《借枪》说到底是因为我很懒。也没有什么“续集”、“姊妹篇”之说,《潜伏》的故事是从1945年开始的,《借枪》说的是1939年的事,时间顺序都不一样,怎么就续集了?很多观众是冲着跟《潜伏》比较,看谍战剧来的,可是坐到电视机跟前一看,跟预期的不一样啊!这两部剧无论从外在还是内在就没什么关系,除了导演、原著作者、发行公司一样之外,其他完全不同。老有人问《借枪》是不是比《潜伏》更好,我从来没有一个剧比一个剧更好的期待,到哪儿就算哪儿,比来比去那不是折磨自己吗?
记者:《借枪》里的主人公更加真实是吗?
姜伟:《借枪》并不是一部方方正正的谍战剧,而是一个形态怪异的杂交品种。我就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地下工作者,毕竟这群人里面平民比较多,余则成那样要车有车要房有房的地下工作者是被“定式”化了的英雄,不是真实状态的。现在很多题材的电视剧都在让人物还原,讲伟人的故事不也让他们回归平民身份吗?
业余喜欢研究犯罪心理学
《潜伏》是谍战题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家庭暴力题材,《沉默的证人》和《迷雾》分属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学题材,即便是婚恋题材的《让爱做主》,也掺杂着悬疑成分,细看姜伟这些年编剧、导演的作品,都与罪犯、案件、血腥等分不开。姜伟说自己的一大业余爱好就是研究犯罪心理学,也经常翻资料,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因为还热衷于写剧本,所以积累资料也是为了创作阶段应不时之需。
记者:有网友说你以前拍的东西有很多人物都是心理不健康的,甚至是心理变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沉默的证人》、《迷雾》都是,为什么要关注这些扭曲的人物呢?
姜伟:哈哈,我也听说过这个说法,研究研究这个领域的东西,也就是我的爱好之一。观众喜欢边看电视边进行推理和判断,我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应用到作品中。编剧要做的,就是把有些生涩的理论,付诸生活化,让人物丰富起来。
记者:你似乎很少用别人的剧本,大部分作品都是既做编剧又做导演。
姜伟:对,我喜欢讲故事,而且还算擅长,也学过编剧。
感谢在济南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日子
祖籍山东文登的姜伟,从小在济南长大。两次遭受高考落榜的打击,姜伟没有灰心,再次复读后,姜伟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学校里,姜伟逐渐显露出他多才多艺的一面。他喜欢读史书,文笔很好,经常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可在那个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姜伟毕业后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这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是,姜伟倒也没闲着,因为在图书馆上班比较轻松,在这期间,他把自己喜爱看的电影的文字版几乎看了一遍,其中他最喜爱看的是外国的老故事片《教父》、《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等。这些老影片为姜伟以后编剧、导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就拿《潜伏》来说吧,余则成窃听机密情报的部分,源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而情报工作者用收音机来传递密码,这个创意来自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姜伟到现在还很感慨,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还真得感谢当图书馆管理员的那些日子。
记者:很多人都不知道你从小在济南长大。
姜伟:有很多资料都说得不准确,我出生在北京,祖籍是文登,在济南上的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又在山师工作了七年,后来我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研究生。
记者:这两年还经常回济南吗?感觉家乡有变化吗?
姜伟:济南是个安逸的城市,回来我就感觉很放松。每年过年我都要回来的,这里还有我的父母、姐姐,今年我就在这过的春节,住了20天,正月初八才回的北京。济南的新建筑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大,不过还是感觉有点混乱,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这个现象,缺乏规划。
记者:现在你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是吗?编剧、导演、老师这三种角色,你更喜欢哪个?
姜伟:这三个角色都是我喜欢的,没什么“最”,北电里的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都是这几个身份互相转换的。对于我来说,这三种职业能转换一下,也是一种调剂和休息。
女儿是他的心头肉
在《潜伏》结尾,翠平生下了她和余则成的女儿,姜伟曾对记者解释说,为什么翠平生下的是女儿呢?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姜伟45岁才有了女儿,中年得女的姜伟对孩子自然是宠得很,这可是他的心头肉呀。拍《潜伏》时,女儿还在咿呀学语,电话里只学着叫过一次爸爸,那声“爸爸”对姜伟来说犹如天籁。当记者跟他谈及家庭、妻儿,姜伟的声音自然而然地放松、温暖起来,话语间还不时夹杂着由衷的笑声。
记者:听说你是个模范父亲,对女儿很宠爱。
姜伟:她真的很乖,嘴巴很甜,很懂事,已经快四岁了,也上了一年的幼儿园了。她出生的时候很像我,女孩嘛,变化很快,现在长得很像妈妈。
记者:对女儿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姜伟:只要身心健康就行,真的不需要学习特别好,不用有这个那个的专长。
记者:能给我们透露一下接下来你的工作计划是什么吗?有什么作品在酝酿?
姜伟:休息,我现在就是休息。我不是个玩命的工作狂,不喜欢一部接一部地去拍戏。在家“潜伏”能跟家人在一起,很舒服。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img07/end_i.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