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城墙建豪宅
(2008-07-05 15:31:2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词典 |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成立了办事机构“六国都统衙门”,转过年来,便下令拆毁天津城墙,免得他们下次打来时,受这防御工事的阻碍。城墙的原址修建了今天的东西南北4条马路,拆下来的城砖原本是按照外国人的指示处理,不曾想,这中间出来三位胆大的,买了城砖给自家建起豪宅。他们是承包部分拆城工程的曹剑秋和英商太古洋行的买办郑翼之,再有就是本文要谈的英商怡和洋行的买办梁炎卿。
梁炎卿是广东佛山人,天津四大买办之首,在天津所有的买办中发财最早,发的财也最大。后人给他硬按上个名号,称他为广东帮买办的首领,其实,这梁炎卿是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人,一生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英国东家,沾英国人的光发了大财,而他自己的信条是:个人不做生意,不出风头,不拉拢同乡,不参与公共事业。所以,说他是广东帮的首领怕是有些冤屈。
话说回来,怡和洋行是中国地面上最大的洋行之一,而天津当年为北方经济中心,英国人怎么就会找了这么个老实头来经管他们所有的业务呢?这其中有些我们后人不大容易理解的原因。当年清政府软弱,而外国人豪横,他们不怕没有生意做,只怕替他们做生意的人奸懒馋滑,不肯多卖力气,于是,选买办的首要标准不是精明强干,而是老实巴交,最好是父辈也替洋人卖过命的。梁炎卿18岁便进入香港皇仁书院学习英文,毕业后进入上海怡和洋行当练习生,照买办这一行说,算是正途出身。1874年天津怡和洋行开办不久,梁炎卿就被从上海调来担任大写,1890年升任正买办,当时他只有38岁,到他1938年去世,整整干了48年买办,此后由他的两个儿子继任了他的买办之职。
我们后代人常想知道,当年做买办能发多大的财?怎么发财?梁炎卿在全盛时期大约有银元两千多万的财产,到他去世后子孙析产,还有一千多万元,当时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等的富豪,比他的洋财东还要富。可这么一个白手起家的老实人,怎么就积累了这么一大笔财富的?我们说,世间有许多事,都是在草创时期最容易成功。梁炎卿的发财,首先得益于他的经营活动与中国近代史上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恰好同步;其次,就是当时的殖民主义政策,给这些替他们卖命的人发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略谈此事。说起买办制度,在其它殖民地都是些小生意,小规模,让它形成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在社会中形成一个阶层的,是在中国。洋行任用买办,最初是为了便于与本地政府和商人打交道,在每一笔进出口的生意中,拿出千分之几来作为买办的酬劳。而到了梁炎卿那个时代,洋行的生意已经做得极大,他所在的怡和洋行与太古洋行两家,瓜分了中国的一大半航运业,而航运业务正是梁炎卿最初经手的主要业务。简单说,当时怡和洋行在天津有两条固定航线到上海和广州,另有许多不定期航班,而航运业在当时类似于20年前的航空业,是高利润、高消费的行业,与航运有关的所有一切——票务、揽载、货物运输存储、打包、保险、驳船、码头等等等等,任何一件业务的经办,都有梁炎卿的一小笔分成,甚至于由混混儿们把持的搬运业,每一笔业务,他也能够从运输费用中拿到相当的一部分。实际上,所有这一切的脏活苦活都用不着梁炎卿亲自动手,自有手下人经办,他的那一份和所有经手人的费用,在当时的行业中早已形成制度。另外,怡和洋行设有进出口部,也是由梁炎卿的华帐房(买办的办公处人称华帐房,以区别于洋人的办公处)管理,不单是洋行的任何一笔进出口生意都有他一笔利润,他还可以用自己的资金搭洋人的车,找那有利可图的生意与洋行一起做,这种作法是洋行的管理人们所赞许的,因为,利润毕竟是流入了他们自己人的腰包,比被中国商人赚去对他们有利。但这些只是正常的收入,至于说借着洋人的势力,狂炒租界地皮之类的发财之道,那就更多了。梁炎卿坚信:力不到不为财。但他这一生中还是做错了两件事:一是民国初年,他为图高额利息,将数百万元的现款从外国银行转入当时北洋政府的银行,结果中交银行发生停兑,给他造成巨大损失。第二件就是在英租界广东道(今唐山道)用天津城砖建了那所大宅,于是被后人批判了几十年,至今仍然不得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