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而行到行而知
(2013-07-10 21:17:23)
标签:
事儿道理笔下思之东西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 |
从知而行到行而知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
“知”就如人们的一双眼睛和两只耳朵,而“行”就是人们的一双脚。多闻多见使人们知道了自己所要行的东西,而知道了自己所要行的东西,就得有这双脚肯去执行。“知”是一回事,“行”则是另外一回事,而由知而后行与由行而后知,以及知了未行和行了未知则是一个课题。
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
知而行之:行动者,有未来。
知之不如行之,不知而行,天之骄子也。
学而思之则智,知而行之则健。
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
行百里者看周遭事,行千里者阅世间情,行万里者穷天下经。
“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知”,小鸟知道森林的阳光,鱼儿知道河水的纯净,而我们知道自己的世界。
古人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告诉我们: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沟通世界的重要路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我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名言。而陶行知先生由最初的推崇,甚至改名为“知行”,到后来反其意而用之,更名为“行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强调“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是无用的知。读万卷书,满眼尽是他人观点,大脑被他人占据,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每个人的思维都如同一根弹簧,当他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和阅读别人的思想与历史的时候,其自身便失去了天生所应有的弹性与延展性。人生最可悲的境遇,就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行而不知,是盲目的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知”,并获得新的“知”。读万卷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跋山涉水者,可知人生之不易也;周游列国者,可知天外有天也;饱览风情者,可知自然之奇妙也;遇苦见荒者,可知自身之幸福也;受人白眼者,可知自强之重要也;遇人不淑者,可知自立之必要也;得人恩惠者,可知善良无界也;给人帮助者,可知助人为乐也。”大禹在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知与行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知行合一的境界,我们何时才能达到?如果你有热情,万里如在眼前;而如果你没有雄心,咫尺也是天涯。
一个没有热情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梦想和智慧像烈火一般地熊熊燃烧,从而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太多的道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不需要太多的名言,只需要奉行一个真理:当你清楚了做事的方法和原则之后请立即行动起来并坚持下去。我们既要“知”,又要“行”,更要“即知即做”,这样才能做到最好。且行且思,且知且行,行到更远的远方,并有更新的“新”。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知”和自己的方向,请拿出你的热情,在月华风影里,在霜天香花里,在春秋代序里,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喜悦。
如果你喜欢水墨画,请到董其昌或者齐白石的绘画世界里领悟,去很多地方采风,当墨笔一笔一笔地画下,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写意。
如果你钟情于二胡,请到阿炳的《二泉映月》里倾听,在弦上无数次地练习,当音符一个一个地跳跃,你心灵的歌声便随音乐一起悠扬。
如果你热爱的是写作,那么,请到诗词曲文中去浸润,一次次记下你的感悟,你会看到自己的文字像一树一树的繁花在自己笔下绽放。
知而行,行而恒,恒而达
学而悟知,要懂得悟
悟而行之,坚持不懈
量力而行与自知之明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量力而行的原则。否则只能自讨苦吃。
人还是应守点规矩,该干什么干什么,无论做什么事儿,既要有自知之明,更要量力而行!
因知而行,以行验知
学而知,知而行,行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