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施教境界的自我评估
(2013-04-24 20:39:47)
标签:
做自己终极目标幻想远远成效教育 |
分类: 父母课堂 |
父母施教境界的自我评估
做父母是一种修行,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福音。由于父母接受的教育和素养水平,以及家族教育历史传承不一,身为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有着极大的差异。作为父母都想做一位伟大的施教者,使孩子因合理施教而光耀于世。家庭教育为每一个家庭自发的行为,教育行为成效深受父母和家庭氛围的制约。甚至教育者身处何水平、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端口以及发展的方向在哪多少困扰着想作为的父母。
当然,对父母的评价却没有可比的标准,更没有量化的指标,只是一个粗略的不成文的尺度,况且这个尺度也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意愿的父母可以参照衡量自己进行到哪一个境界,下一步应该如何做,以致有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
第一层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层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家长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
当父母发现“我是谁”,时,他自己也找到了自我成长之路。是孩子给了我们家长认识自己的空间;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但我们对于他人的困难(尤其是对孩子)通常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帮助他们。当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时候,应任凭他们自己去突破挑战。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我们必须抑制那种自然反应,让孩子们保有挣扎的权利。当家长不剥夺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时,那么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改变、长大!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预防教育比矫正教育更重要!
纵观六层境界,第一层人皆可为。第二层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为挣钱而出外打工者。第三层绝大多数家长都幻想过,但清晰的界定目标却少之又少。第四层为教育孩子去学习,城市的父母多数很牵强,要么只是道听途说一些管理孩子的技巧,但在缺少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情况下,技巧多数是没有效果的。真正拿出时间从父母自身角度去学习简直是凤毛麟角。第五层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从父母自身素养入手。但是这些觉醒者当中也只是在追赶着孩子的脚步被动的在改变自己,我身边有两位母亲就是如此。但从更积极的方式、更早意识到提升自己以便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氛围而学习几乎是没有。包括自己在内都是事后醒悟之后留下太多的遗憾。第六层对于我只是有这个理念,让两代人争做最好的自己,并在努力的实施中。
我们目前更多的父母止步于第二、三层之间,第四、五层可誉为可造化父母,但为数稀少。这也是目前我们健康家庭教育的基数或者基础很低很低的原因了。
自己认为在最高境界徘徊,做为一个家庭教育研究者不能不对这些去思考和行动,但出于自身家庭教育黄金期的教育已经远远过去,更多的是缅怀和帮助需要帮助的父母实现他们的愿望而已,这离践约者的最高境界要求还差太多。
我一直认为做父母的准备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提前到孩子降临前的2~3年,更长一些要从大学期间起步培养为人父母的素养,但这简直是梦幻。况且我们缺少优良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传承和普及,使得缺少从小培养做父母的环境。
我希望更多的父母明晰做好父母的重要性和艰难度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透视自己,那些地方需要完善、补充、更改、抛弃。否则,我们不知如何做自己,更不晓得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只是在盲人摸象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