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15年免费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2011-09-27 12:39:20)
标签:
神木吴起教育意料观念 |
分类: 心潮澎湃 |
2011年9月25日,在搜狐上爆出陕西神木从今年秋开始实现15年的免费教育。正是这一点抓住了我的视线,话题也就从此开始。
消息说: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始全面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推行“一免两补”制度,免除幼儿的保育保教费,补贴幼儿公用经费和非公办幼儿专业教师工资。这意味着,在继2008年实现12年免费教育之后,神木县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神木县的学前儿童只要领取“教育代金券”,就有机会免费在幼儿园里度过欢乐童年。
这个地处沙漠、草原和黄土丘陵边缘地带的古县,过去却是因贫穷而出名,在范仲淹笔下是“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孤城。如今,这里没有了流泪的白发将军,但站在明长城的烽火台上眺望,依然能感受到长烟落日的荒凉之气。
据说县名因城内有三株神松而得名,如今煤炭就是这里的“神木”。这些煤低灰低硫且发热量高容易开采,令县域经济发展如同一个神话,财政总收入从10年前的1亿,暴增至2007年的47亿,而2008年又增长了一半,达到72.27亿元。
2007年,神木县以排名第92位的名次入围全国百强,2008年,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上升到第59位,2009年上升到第44位,2010年上升到第36位,跃居西北第一,为中国第一产煤大县。
改善民生固然需要财力的支撑。然而,神木的官员们最强调的是观念的转变。实际上神木的“富”也是相对而言,和江阴、昆山等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我们做了,前十强为什么不做?”实施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只是个“愿不愿”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少搞点楼堂馆所不就够了吗?
在此之前的陕西神木,2009年3月第一个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
再说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小”县城吴起, 早在2007年,吴起县就率先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2010年更是实施着一个“不小”的举措: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龄45岁以下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吴起县的农民老张就特别自豪地说:现在的吴起,家里再穷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不管城市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在幼儿园食宿。不但让孩子有了学前教育的机会,而且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村民们也说:我们不羡慕城里人了。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人口只有12万,因为战国大将吴起和红军长征落脚点闻名。作为一个革命老区,之前财政状况并不理想,2002年吴起地方财政收入8800多万。但从2003年,随着能源价格飞涨,盛产石油的吴起,经济开始腾飞,2009年GDP突破80亿元,地方财政过16亿,先后入围“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财政巨涨丰盈,钱如何花这才是最值得探讨的。让吴起百姓幸运的是,吴起的执政者将钱投向了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吴起的资源总有一天枯竭。到那时,吴起人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发家致富?教育!”
神木告诉我们,原来医疗是可以免费的;吴起告诉我们,原来教育是可以免费的——而医疗和教育都是压在百姓身上的新“大山”。
神木、吴起凭什么免费,为了追求GDP,全国各地都在为创建“国际化大都市”而大拆大建,一些城市甚至为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择手段争抢名人故里,而并不富裕的陕西吴起和神木却舍得为百姓奉上“免费大餐”,公共财政的“陕北现象”不由得让人深思,神木和吴起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凭的是什么呢?
对于80后、90后来说,“原来医疗是可以免费的”,“原来教育是可以免费的”算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本来就是免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本来也是免费的。
年龄在50岁左右的、有幸成为职工的人,全都享受过免费医疗(子女看病还能报销一半)和几乎免费的住房,以及可靠而公平的养老。另外,年龄在50岁左右、包括农民和没有工作单位的个体劳动者在内的所有中国百姓,全都享受过基本免费的教育。
可是,30年之后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医疗收高价,教育收高价才是正常的,免费反而是不正常的了。媒体居然提出“吴起、神木凭什么免费”的问题,真是天大的悲哀。
吴起这个曾经的贫困县,目前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有钱,而免费教育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耗钱。因此,各地想要仿效吴起和神木并不难,难的是制度的催化,难的是真正将钱花在民生工程上。
陕西吴起和神木两县为什么敢率先在惠及民生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上“吃螃蟹”?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善于“算账”。陕西吴起县委书记曾说:该县一年免费教育的财政支出约5000万,不过仅仅就相当于修一公里路。如此“算账”,是建立在以民生利益为重的角度上的账。钱可以用来修公路,也可以盖大楼,而吴起县也只不过是将财政收入更多地分配给了教育和医疗。如此“算账”,其实算出来的是民生账和关系人才培养的发展长远账,是一笔有利于长远的科学发展账。
为什么一年财政收入16个亿的陕西吴起,愿意用“修一公里路”的5千万财政开支,让全县的孩子免费寄宿就读,其他地方却不能呢?
其他地方的父母官“不曾算过”“没想明白”。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恐怕其他地方的父母官也都算过,并且有些也曾试图去做。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在现有的政绩考核方式下,做了这样一件“讨好百姓”的事,未必能为自己的“成绩单”加分。为“成绩单”加分的,是招商引资的数额、投资建设的数目、GDP的增长率,如此等等。
在我看来,陕西吴起实行全民免费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其向我们展示了“不是很富裕的地区也能免费教育”的勇气,而在于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相,或者说是常识: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实行全民免费教育,根本不是地方财政能否承受的问题——只是态度问题。其实,这与陕西神木的全民免费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免费教育有难度,但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总不至于十几年都实现不了吧?
作为革命老区,陕北的吴起县原本是个穷地方。这个穷地方,因为有了石油,再加上本世纪以来能源价格的飞涨,而变得富有起来。不像其他资源型的地区,一旦富起来,首先变化的是政府大楼、宽大的广场和笔直的马路这样的政绩工程,吴起县的做法,是大办全民免费教育,不仅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免费,而且成人的技术培训也一律免费。吴起县的中小学,无论硬件软件,在同等级的学校中,都是一流的。吴起县的农民,出去参加各种技校学习,都由县里负责学费。
可是有钱一定要投入教育吗?不能多买些豪华小汽车作公车吗?不能盖豪华办公楼,置办高档办公设施吗?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应该对吴起县县委书记冯振东和他的同事们表示敬意。冯振东说:“我建一个宾馆,穷人不可能来这里住。但我建一个免费的公办学校,则可以有更多的孩子在这里上学,让有钱没钱的都能读书。”
“教育公平”在冯振东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在财政收入好转情况下,把什么放在优先位置呢?我想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获得优先发展权。假如你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不仅仅是在吴起发展。吴起财政收入好转后,我就思考如何让财政收入服务于更多的民众。而不要因为贫困而输在起跑线上。”
什么叫“以人为本”?冯振东这就是“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是深奥的理论,只要心里真正有群众,都是不难做到的;心中无“人”,钱再多也没用。
不管是神木免费医疗,还是吴起免费教育,从公共政治的层面来探讨,关键点并不在于“免费”,而在于一种政绩观和执政理念,尤其是对公共财政的彰显。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近年的一道政绩风景线。但财政收入的增速,大大超过国民收入增速,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财政收入水涨船高的同时,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满足国民的公共性需求,是公众最为关心的。“富官”还是“富民”,是考验公共政治的一个重要杠杆。
不仅吴起,整个陕北老区,包括其邻县志丹、同在陕北的府谷、神木,都在免费教育、医疗上搞得风生水起。公共财政的“陕北现象”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但我们同时也发现,财政蛋糕做大之后,将蛋糕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公共领域倾斜,它的原动力大多来自于主要官员的个人价值观,而非制度的驱动。
如果人们此前还怀疑神木县的免费医疗中可能暗藏着很大的道德风险,那么对于免费教育则可以省去这方面的担忧,教育是一个人人都需要的公共品。
从吴起乃至神木的经验来看,加大民生投入并非资金的问题,也并非地方财政不可承受。而是官员的意识问题和体制上缺乏激励机制问题。
在今日中国的很多地方,财力已然不是最大的掣肘因素。结点当在政府公共服务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方向上。
“人力资本是最终决定中国富裕的资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教授曾这样建言。的确,任何自然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人力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
在我国实行12年免费教育的县目前只有陕西的神木、吴起、志丹,广东的珠海,河北的唐山。而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向15年免费义务教育迈进。这说明我国的免费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应尽快与世界同步,我们期盼着国家尽快推出这一利在千秋万代的利民强国的伟大工程。
去年,陕北小县吴起就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免费教育的宏伟蓝图。此外,每年未升入高中的学生和毕业回来的大学生,也由政府出资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短短一年后,同省的府谷、镇坪、宁陕三县也加入免费行列。
吴起县推行的免费教育,对于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无疑具有标本意义。对于那些已经有条件推行的地区来说,免费教育或许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费钱,对于那些努力发展经济积攒家底是第一要务的地区来说,不差钱以后钱往哪里花,这个陕西的偏远小县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为了政绩,很多穷县大搞形象工程,把政府大楼先修了。地方政府更应该学习吴起、神木着眼长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科学发展,造福一方。
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