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2011-06-24 11:12:16)
标签:

教育

家庭教育

阶段

分类: 教育小知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道德发展六阶段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此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厉害关系。也即是说,个体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本能,体现了趋利避害的意向。这种行为当然是利己的,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于把关注点放于自身。处于这一阶段的成人也不在少数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此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为了获得外在的利益(奖赏)而保持良好的行为是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奖励物变成了行动的刺激物,一旦刺激物不存在,良好的行为将不再出现。此阶段的缺陷是个体极容易将目标集中于外在的奖赏而不能真正将良好行为上升到自觉行动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此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在这一阶段,人们已将注意力投射到他人的态度上,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属性。他们做好某事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博得某些人的好感。如果这一思维模式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人们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早晚会迷失自己。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此阶段的人们开始意识到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社会规则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身处于这一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想安稳地生活下去,一般都得遵守社会起码的规范。在这一思维阶段人们深刻领悟到自身的社会属性知道遵守社会准则的意义雷夫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引领学生遵守规则,但不赞同他们盲从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在此阶段,人们具备了仁爱之心,对他人抱有同情心,与人相处时,能采用换位思考,力争让他人获得更大的利益。要达到这一阶段,实属不易!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这一阶段,人们依据道德自律来行事,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不作宣扬。一般而言,有坚定的信仰和宗教情结的人才能达到这一阶段。

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意愿。处于第一阶段的学生是因为害怕受惩罚才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他们并不在内心里服从,所以服从仅仅是表象;处于第二阶段的学生认为良好的行为是应当受到奖赏的,在内心渴望受到奖励,内心也并不服从;处于第三阶段的学生想通过做一些事来取悦某人,并不考虑内心的感受,因此服从也并不彻底;处于第四阶段的学生则通过遵守规则适应不同的环境,但过分在规则范围内做事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处于第五阶段的学生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贴別人的苦衷,是那种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那种人;处于第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合乎规则的自律行为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这个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孩子们可以从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中找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人并不是很多

雷夫·艾斯奎斯认为道德发展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了解道德发展六阶段,我们可以用道德发展六阶段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人。这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可能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