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差异
(2011-04-29 08:01:24)
标签:
育儿丰满宋体家庭教育性别角色教育 |
分类: 父母课堂 |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差异
孩子教育越来越成为父母的必修课,审视父母的自身教育差异成为有的放矢的利剑。纵观子女出生之后到入学之前,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刚强的父亲和柔弱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现代社会中男人的应酬越来越多,教育子女的重担似乎落在了女人肩上。据《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可见,男人在教儿育女方面的付出还远远不够。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
父亲教育不要再躲在背后,孩子的成长不但需要父母双亲的合力,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更加需要父亲的身影。
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叶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同时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完整的人性。
男女本性的差异
1.男人和女人在思想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男人往往善于抽象思维,对空间定位的能力更高,在思考量注重事物本身。女则善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优于男人,分析问题是更为注重人际关系方面,感觉敏锐,善解人意。
2.男人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的化身,这些特点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备的。女性的特点是柔弱、细腻、温顺,在思维上女性形象思维比较好,男性逻辑思维比较好,这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3.男人与社会的接触面一般比女人更广,知识结构更全面,社会阅历更丰富,性格更坚强,做事更果断。
4.女人是感性的,碰到问题容易抓小放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男人是理性的,能抓大放小,特别能把握原则和方向。
5.男人比较喜欢劣性刺激。如困难、饥饿、劳累等等,他们往往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得经历。
另外,男人的探索精神、的动手能力、爱活动和冒险等,女人是不能比拟的。
父母在教育上的差异
1.爸爸比妈妈更理解孩子,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对孩子的要求更严格,方法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大多是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而爸爸则喜欢选择一些较剧烈、带冒险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拿抱孩子来说,妈妈更多是是小心翼翼地搂抱,生怕孩子有闪失。而爸爸的方法则多种多样,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或把孩子抛起来接住。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却会受到孩子的喜欢。
3.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细心周到。他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对孩子的问题、困难“熟视无睹”。比如,孩子骑车摔倒时,妈妈常常会跑上去问:“摔到哪里了?到医院去包一下。”为父亲却会无视孩子伤口,说:“爬起来!下次要注意。”正因为爸爸的“粗心大意”,给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自主更正的机会。
4.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心慈手软。孩子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妈妈大多是在嘴上讲大道理而在行为上纵容,而爸爸则会用很刚性甚至可以说“暴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5.父亲因为要工作要挣钱,他的交际面则较广,视野较宽,社会实践经验也较多,这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心胸开阔地成长。父亲的事业心通常较强,这也会引导孩子强烈的责任心、社会责任感。父亲的教育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坚强、洒脱。
6.父亲倾向于独立、果断、勇敢和冒险,因此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摔倒,孩子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当父亲的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给孩子以自信心。
7.父亲的知识面广于母亲,在史、地、哲上往往占优势,多与孩子相处,有助于将这些优势传给孩子事实上,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
8.父亲的动手能力强,体力充沛,更能令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
9.母亲常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情感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情温和等来影响孩子,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体贴,其中不可避免地包括了某些个性弱点,如软弱、胆小、而父亲具有意志力坚强等男性特征,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相信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10.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谈话往往具有哲理性。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孩子往往依赖于父亲。
11.父亲总是被视为家庭的供养者,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引导者,用自己的言行,把孩子有意无意地引向外部世界。
12.父亲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他总是能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总是勇敢地面对家庭的困难,总是以建设者、改变者的形象出现,因此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心中的偶像。孩子也总是从父亲身上获得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父亲具有天然的教育优势。
13.父亲比母亲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14.父亲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期必不可少的角色。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亲应该尽早成为孩子可依赖的靠山。
15.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6.孩子从小就非常依赖母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近。父亲的开阔、活跃、勇敢都对长大的孩子形成了吸引力,而母亲教育中的弱势,比如太过细心、琐碎、相对父亲显得保守和少有变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让长大的孩子开始厌倦。
17.父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产生的是一种威严的感觉,这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是约束与监督,使他们不敢偏离散社会行为规范。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
18.父爱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开朗、大方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既能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又能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
19.父亲的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说更深沉,因为父亲教育带给孩子的将是诚实、无畏、敢于冒险等,而这些可能是母亲的欠缺。
20.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21.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
22.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几乎所有的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关键作用。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以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更为重要。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且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看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品格的确立上,这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
调查显示:从幼儿期到中学,大多数母亲对孩子教育影响力的高峰在小学三年级,过了三年级以后逐渐下滑,呈抛物线型:而父亲的影响力呈缓坡上升趋势,到了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孩子幼小时,母亲在养育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亲切、温和、体贴、细致入微,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把这种优势带到教育行为里,稍不注意,很容易使优点变成缺点,比如唠叨、烦琐。如果不被孩子认同,母亲原来的温和、亲切就变成了命令、训斥,甚至气急败坏。
因此,我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要改变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过剩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男性教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边缘化”,均会对家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在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减弱或缺失,母亲将扮演多重教育角色,让母亲自己无法清晰的定位自己,同时让孩子无法适从,原本是天性中爱的港湾和成长中坚实的臂膀的功能被遮蔽!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父亲在家教中有其优势,但也要注意防止某些劣势,如较为独断、粗心、严厉、粗暴、甚至是打孩子。我们要奉劝您,当把手举起来时,要记住赶快放下,因为这样会降低您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这是功不可没的。也并不是说,母亲们都没有能力担当起对孩子的品格教育。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事实是大多数的女性都是趋向家庭型、传统型的、琐碎的。现在许多家庭都在沿袭这种过去的教育分工,确实需要调整。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但是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
妈妈教育是糖水,爸爸教育是钙片。父性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主心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