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里教”开山人李珠传略

(2019-07-08 15:46:37)
标签:

李珠

莆仙戏

郑牡丹

分类: 艺文风景

“院里教”开山人李珠传略

“院里教”开山人李珠传略
李珠遗像(来自:院里李氏族谱)

(一)梦的艺术

    任何一个剧种,都拥有许多不同的流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莆仙戏院里教的开山人李珠(一作洙郎,字能泰),同治己巳(1869年)生于一个贫农的家里。他的父亲李桃郎(1829—1907),膝下有八男二女,多子多罪,连缚紧裤带都难度日。李桃郎无法摆脱困境,求梦于九鲤湖的九仙祠,梦得仙人指点:在石狮咀里谋生。一天,李桃郎到邻村宝坑看戏,看到戏棚上的打鼓师傅,在鼓上压一只小石狮,来调节音量,心里突有所悟。回家后立刻把第五第七两个儿子李珠、李错送往戏班投师学司鼓,在幼稚的心灵里,从此撒下艺术的种子。李珠常常自嘲:我的艺术是梦的艺术。但在现实中,他不但圆了父亲的梦,并且圆得了比梦还要美好。李珠自1888年,至1936年,跨越两个世纪,祖孙三代六人,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清晨起来,六双鼓槌,三、五、七在石门上勤练鼓点,长年累月,把平滑的石门敲得象蜂窝一样,一窝连一窝,终于自成一教。他的秘诀:熟能生巧,惯而为师。李家一门先后合伙组建了五个戏班,人们称赞地说:院里一教,六龙腾飞,五楼耸天

(二)更上层楼

    任何一门艺术,没有改革,没有创新,终会受世人淘汰。李珠深知,要革新,就得有一块实验园地,在清末民初的那个年代里,战祸频起,民不聊生,戏景萧条,虽有雄心,难圆美梦。但戏剧要想走出低谷,又非改革不可;于是他排除万难,多方集资,率先创建“庆仙楼”,借以答谢何氏九仙。出于意料之外,戏越改越好,班越办越红火,继老大庆仙楼之后,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老二裕春楼,老三庆春楼,老四 宴春楼,老五嫦娥楼,都已先后成立,在兴化方言所及的莆仙惠三县,哪一村,哪一家能上演院里的戏,都感到无限光彩,但使人们感到奇异的为什么 院里的毎一个班名,都有一个字?李珠解释说:古人说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戏曲艺术就像登楼一样,要一步踏上一个楼梯,才能登上九天揽月。”

(三)独创书会

    李球自小学艺,书读得少,识字不多,所以他对知识分子都极尊重。他常说:要戏好就先要簿(剧本)好。他不惜高薪聘请十多个老秀才和饱学的读书人,组成院里书会,为他的五个戏班写戏,这不但是当时的创举,就在今天莆仙两县也没有那一个剧团拥有这样庞大的创作队伍。为了改好目连戏,首先是根据陈篇,有选择地继承这有七八百年的历史遗篇。之后搜实质,他把这些秀才派往各地,到各名班观摩目连戏的演出,历时一年,花资八百元 (可买二百担谷子)。尽搜其长,充实自家的剧本,来求他山之石以攻璞玉,编成演出之后,震动艺坛,有院里目连盖世无双之誉。1962年,仙游鲤声剧团与老艺人合作,据李珠光绪二十九年的藏本,在福州演出三夜目连戏,国内名流云集,评价极高,特别在普渡救母那出戏里三锤四打生面別开,鼓手的右手执两只锤打文鼓,左手一只锤打汇鼓,鼓面还放着一对小钹,按着节奏,敲钹打鼓,又叫两手示鼓。据说这是一千多年的李唐王朝的遗响,经专家鉴定,确认为鼓中珍品。1990年鲤声剧团又据李珠藏本在国际南戏暨目连戏的学术研讨会上展演,首夜劝姊开荤这折戏里,目连的母亲刘四真在台前喃喃地叫着:是开荤好,还是皈依礼佛好?蝶步揣心,思想上在作非同寻常的斗争,站在刘四真背后,有一持杵的奇神和一持叉的荤神杵来叉往,不断拼搏,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七、八百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精湛的表演艺术,这比西方意识流"的出现,还要早八百年。为了重视这一戏的遗产,这次的舞台演出,全部录象录音。在此之前,还有专家的 目连鼓品和已写成完整的目连曲谱三册的李珠藏本,作为珍贵文物,由县档案馆收藏。

(四)一字千金

    在戏曲艺术上,李珠堪称是个百万大富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贫如洗。艺术上要不断更新,就要不断投资,但在戏景萧条,凄风苦雨的年代里,一个民间艺人能有多大的经济力量,背五个戏班,一个书会和八十多家人的生活重担,又能支撑多久?虽然是 年年难过年年过,但到了最后,债台高筑,终于陷入家破班亡的边缘,单欠宝坑游公孝一家,就有两千白银,那年年关,游公孝扬言,若不把欠款还清,就要揭瓦挖墙。正当告借无门,束手无策之时,东屏山李姓的人,伸出正义之手,他们说这两千元由东屏来还,但有条件,要求李珠,把家门口大灯上的汾阳李氏改为湖山李氏。由汾阳改湖山,不过是两字之差,真是一字千金,旧社会的风火院,是下九流,一入戏门,子孙连考举都不得参加。东屏李姓,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肯与李珠联祖认宗,首先是院里一教,在戏曲艺术上,已登峰造极,怎能就此沉沦?更重要的是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东方的道德,日渐沦丧,戏曲的舞台,充满着色情、凶杀,但院里五楼,却巍然不动,以劝人为善作主旋律,既继承,又创新,仍能保留莆仙戏的艺术特色。他的艺术观和道德观,有识之士,无不赞赏,这才能得到东屏李氏的慷慨解囊,雪中送炭。

(五)湖山增色

   院里五楼人才辈出,桃李满园,喷香吐艳,李珠的嫡子李文豹,十四岁就能独当一面,他的目连鼓人称盖世无双,一代鼓手的郑牡丹师承院里,胸藏千支曲,才学渊博,有通天教主之称,贴生金 (张生金)的《百花亭》,潇酒风流,与百花公主,扑扇传情,似鱼戏水,被誉为仙谿第一生;吴新祖(打铁旦)一曲杀狗记里的《绛黄龙》似鶴鸣九霄,独步艺坛;刘金琰《米粽思妻》里扮王玉贞一出《纱窗会》唱做俱佳,艺名远噪。李珠说:我不求发财,但愿湖山增色,也借此以报东屏恩情

    李珠卒于民国丙子(1936年),享年六十有八,他的生平事迹,已登上中国戏剧史(福建卷)。他的子孙继承先人未竞的遗志,为了繁荣莆仙戏,把院里书会历年所改编的传统剧本,可供五个剧团在同一地,不用重复的剧目可以连续演出一个多月的三百多册的戏簿,全部捐送给国家,这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为之一写。 (据李珠后人李龙好、李龙凤口述整理)

                原文作者:柯如宽  原载《仙游文史资料》1994年第十一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