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仙游赖店白石院清道光年间石碑刻
标签:
转载 |
分类: 锦绣山河 |
“白石院”大门右墙上的清代碑刻,长宽大抵为1.5m
余细观照片,不辞劳苦,一一输出,整理如下,或有谬误,且待高人指正:
白石院僧启祚呈称:该寺向有陆丞相后裔陆天汔等捐舍山业,栽培树木,量完,僧贤斯户下厉管。无异被民人高贤等,籍坟争业,党众横砍等情,赴告。
旋据高贤族长高英以僧启祚越界罩占粘缴契图,具述前来。
本县查核县志:白石院在大僻山之麓,建始莫稽等语,寺业亦未备载唯核。前陆宜锦诬控该僧毁灭梁字一案,此山场为陆姓捐舍无疑,高姓祖坟因何得以造葬?
讯据僧启祚称:以高姓先代因贫求葬。而高贤等又称:向陆姓契买。两造各执一词,当即亲旨查勘,果有高姓坟墓。酌情度理,陆天汔既舍山于寺,并列户僧贤斯名下完量有年,其子孙岂有复卖于高姓之事?
复令高贤环踏其地,竟约二亩有余。余核之高英所缴契据,仅载八分,已属不符。兹复于征册中查,高进舆户下载,计山地只五分有零。又复不对,且其所缴契据印信模糊,并无司单,种匕支离,显有假契图争情状(?)。本应究治,姑念俯首伏罪,免于责惩,当堂将假契涂销。
惟查高贤等祖坟求葬已久,未便令其迁移,断令高贤等就其坟身为准,周围各予一丈二尺,俾荫坟墓。其余山场仍尽归寺僧管掌。东西南北各立界石,将来不准高姓籍端图索,即饬尽工原差带同两造前往该处立界,限五日内复。本县到任后,为白石院两结控案查:该寺僧历年被控案件叠见,无任不传,如果该寺僧不守清规,何以僧启祚等历任俱无责逐?
细纺该寺,势孤力弱。倡以富名讼棍视为利薮,书差尤可招摇撞骗,案之多戢。是之故,本县之所深恶痛绝者。讹诈撞骗,富急挽此刁风恶习,爰为出示,严禁嗣后。如有讼棍仍敢凭空诬诈寺僧滋事与讼牍,立提纠办。倘寺僧或因此逞强放荡亦即严加惩治。
本县之出示严禁者,实为合县除害安良之意,不同惑于佛教者,之专为僧人起见,也此示即着该僧立石于寺,并将该寺山业亩分佃户,开列于后,与杜日后谋夺争讼之端。其寺外通大路处,地势崎岖,有碍人行,即着该僧量为修砌,作此功德,以无负陆丞相后裔舍山于寺之美意。远近民人等,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自置户根田,并贝皮田,共三十二亩四分,在大尖潘硎新亭等处落。
檀越主陆姓喜舍屯田二亩,年载米银伐四百文,自置户根田,并屯田共六十二亩八分,在白马林兜下坝。
檀越主许姓喜舍屯田二亩,年载米银伐三百二十文正,自置户根田五十一亩六分,在周宅肚林垅门等处落。
功德主沈姓喜舍屯田四亩,年载米银伐九十八文正,舍山十余亩,并白置山七亩五分,俱在寺前后左右。
北至傅姓陈姓界;东至门前,隔顶路下,至大尖坑界;南至分水,隔各山头,至大隔,并蛇崙郑林张杨傅五姓界。
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
查阅碑文,明了究竟,下面好好缕一缕:
陆天汔捐地建寺---高家求地葬父---高家后代造假契抢地---僧人哭告无门---郭青天上任---僧人再告---高家反告---查明事实真相---原地归僧人墓地留高家---警示百姓守法
碑文所记载的故事发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间,距今167年。这是“郭青天”郭大人奏告朝廷,朝廷授封的石碑记,规格较高,意义非凡,
单单这石碑便可列入“县保”或者“省保”。碑文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大概有五点:
首先,“正堂”(县长)郭大人,能明断是非,不徇私情,难得清官。碑文说:“该寺僧历年被控案件叠见,无任不传。”可见,山场纠纷已久,历任未能解决。又说:“僧启祚等历任俱无责逐。”可见虽然历任没有昧着良心乱判罚,但是显然惧怕乡党势力强大,不敢得罪,“严重不作为”,所以案件久拖未决。晚清的官场黑暗,清人张集馨著有《道咸宦海见闻录》一书,历数道光咸丰时的官场之腐败,社会之黑恶。郭为应该是为人正直,嫉恶如仇,自述:“本县之所深恶痛绝者。”并且法治严厉---“如有讼棍仍敢凭空诬诈寺僧滋事与讼牍,立提纠办。”如此乱世,能有一涓清流,实在难能可贵。
二者,郭县长算是个明官。因为,郭大人法治严厉,却也不滥用“警力”;甚至,有点儿“温柔”。他并没有因此责罚高家并退回坟地,而是“姑念俯首伏罪,免于责惩。”给高家重新做人的机会,感化高家,以德服人。并且体谅高家“祖坟求葬已久,未便令其迁移,断令高贤等就其坟身为准,周围各予一丈二尺,俾荫坟墓。”真是爱民有加,体恤百姓啊。这种种手段,高家与乡人能不折服?并且,郭大人“即着该僧立石于寺,并将该寺山业亩分佃户,开列于后,与杜日后谋夺争讼之端。”你看,人家做事,明明白白,十分严谨,不留后患,不是明官都不行。
其三,郭县长算得上是个贤官。自古贤者,必有大智慧,大眼光。案子不复杂,换做别人,断完就完了。郭为不然,他要举一反三,警示世人,他认为:“倡以富名讼棍视为利薮,......爰为出示,严禁嗣后。”更绝的是---郭为居然通晓心理学,警告僧人:“倘寺僧或因此逞强放荡亦即严加惩治。”可怜天下父母官呐,能这么不偏不倚,不亦贤者?这还没完,郭为居然认为:“本县之出示严禁者,实为合县除害安良之意,不同惑于佛教者,之专为僧人起见。”这真的是将宗教与政治分清了,并且安抚百姓:“别担心,俺老郭持有唯物主义的宗教政策观,不会被僧人糊弄的。”又奏告朝廷颁布碑文,宣扬民风,这样为官一任,民风自纯。
第四,郭县长算得上是个善官。品德高尚者自然心地善良。郭大人先是免于责罚高姓,接着又通融僧人送其坟地,又考虑:“其寺外通大路处,地势崎岖,有碍人行,即着该僧量为修砌,作此功德。”何为“爱民如子”,此之谓也!同时又倡议大家捐款捐地“以无负陆丞相后裔舍山于寺之美意。”
“陆丞相”后裔究竟有无流落仙游,不得而知;有无舍地建“白石院”是个公案。但是,这块碑文,无疑是个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完整记录一件县级断案的缘由,经过,方法,结果,意义;体现一位县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宗教观;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呈现于后人眼前。
这方碑文,弥足珍贵!
http://s9/mw690/003ssup2gy6FiU4bOCkf8&690
这位老哥为了俺能清楚拍摄碑文,倾情相助,奋力提铲,拨开沙堆,谢谢欧!
http://s7/mw690/003ssup2gy6FiUenWN3f1&690
http://s12/mw690/003ssup2gy6FiUfNlosa8&690
http://s16/mw690/003ssup2gy6FiUoyrAGbe&690
http://s13/mw690/003ssup2gy6FiUqcvrh57&690
http://s2/mw690/003ssup2gy6FiUE8s232f&690
http://s14/mw690/003ssup2gy6FiUFCJwK02&690
http://s1/mw690/003ssup2gy6FiUHbDRV03&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