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不是目前可行的模式
(2013-12-05 01:10:23)
自十八大以来,城镇化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众多学者也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模式。什么是就地城镇化,简单的说,就是在本地直接完成从农村到城镇的过程,其他方面参与的力量很少。举个例子,某乡村,原来是所有的居民都是种田的,现在呢,不仅仅种田了,有开商店的,有开网吧的,有开发廊的,种田只是一部分,这个村子慢慢的发展成为一个城镇了,而来商店买东西的,来网吧上网的,来发廊洗头的,也是本地的居民。而且,村里的财政收入不仅仅是种植粮食的收入了,而且还有商店、网吧、发廊的税收。这就是就地城镇化。
按照2013年的《城市蓝皮书》,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2.2%,比一般所说的51%减少近10个百分点,而根据部分机构的统计,真正的城镇化率大约为35%,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在中国,所谓的就地城镇化,目前虽然有部分成功的案例,比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刘庄村、山东的邑山村等,但这些城镇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模式,难以成为一种模式进行复制。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消费水平低,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精干劳动力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非常困难。
利海探索的是另外一种城镇化模式,即以大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客源的城镇化模式。即在城镇化项目的选择上,以靠近大城市为主,以大城市的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来推动城镇化项目的第三产业。这种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产镇结合,产融结合。大城市居民消费能力较强,特别在休闲产业上,更愿意离开大城市,融入小城镇,而有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就能够推动小城镇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并逐步吸引人才回流,资本回流以及资源聚集。城镇化的模式就非常清晰了。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在发展上,也是分阶段推进。就地城镇化作为模式之一,有其优势,但对目前来说,并非可行的模式。而以大城市的消费反哺,更符合目前的城镇化发展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