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绝望的婴儿期√

(2023-08-29 13:51:50)
分类: 我的故事

多年前我就为老朋友金铭做了深入的心理分析,并专门为其写了“婴儿期决定了他的一生”一文,金铭对这篇分析的小文特别有感觉,通过他自己不断的体会、感觉、琢磨,他发现他的婴儿期太重要太关键了,于是前段时间决定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并发给了我,希望我发到公众号,他说写完之后依然感觉意犹未尽,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完整的表达出来。

我觉得或许对朋友们会有启迪作用,所以发出来。

我绝望的婴儿期√

多年前黎叔已经为我的婴儿期写了一篇“婴儿期决定了他的一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经过长期的思考、感觉、体验、总结,收获巨大,感觉黎叔的结论太正确了,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彻底顿悟的感觉,对自己的认识也通透了,我的人生和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我决定听从多年前黎叔的建议,把自己的思考、感悟、结论详细记录下来,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启示。

本文参照借鉴了黎叔写的“婴儿期决定了他的一生”,一些地方甚至是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谢谢黎叔!也请朋友们谅解。

 

一、出生基本信息

我早产儿,是在娘胎里呆了七个月就出来了,出生时的体重是3.5斤(大人告诉我的有两个说法:3.5斤、3.8斤,估计是因为当时还是使用16两称造成的,因此应该是3.5斤)。

后来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还知道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名已经无法记得),二十几岁的时候又知道了我的某节腰椎是先天性骨裂。

 

二、经历的几次转折或重要的信息

1. 母亲没有奶水。

2. 出生就因体温不足被迫和母亲隔离的N天,具体天数已经无法确定。

3. 请了一个奶妈,但一个月后辞掉了奶妈,因为她有淋巴结。

4. 整个婴儿期喝了唯一的一罐奶粉。

5. 母亲在我出生后一个半月离开了我,回乡下的单位上班去了。

6. 在辞掉奶妈、喝了一罐奶粉之后,我婴儿期的食物就全部是米糊。

7. 母亲走后交由爷爷奶奶奶奶抚养(我和奶奶没有血缘关系,奶奶一生没有生育经验)。

8. 母亲和奶奶的个性截然不同并极易产生矛盾。

 

三、婴儿经历的艰难适应阶段

1. 适应保温箱。

2. 适应奶妈的奶水。

3. 适应奶粉。

4. 适应“失去”母亲。

5. 适应米糊。

6. 适应奶奶。

7. 适应母亲高频而大声地命令奶奶。

 

四、婴儿心迹回溯

1. 适应保温箱。出生后婴儿都会本能地寻找母亲,但我一出生就被迫与母亲无情地分隔开了,保温箱对婴儿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温暖而冰冷的世界。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听从了黎叔的意见,特地去了解了非常著名的哈洛猴子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个体容易会出现心理发育不良,情绪不稳定,缺乏胆量等等问题,而保温箱就类似于哈洛猴子实验中的金属妈妈,因此在保温箱里,婴儿感觉到的是:这个世界是没有爱的、不安全的、令人恐惧的。

当然,如果婴儿期只有这一个需要去适应的问题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 适应奶妈的奶水。婴儿出生后也是本能地渴望喝到母亲的奶水,因为那味道、气味是他最熟悉最喜欢的,而奶妈的奶水则是陌生的,是需要适应的,无疑这个过程肯定也是挣扎的。

3. 适应奶粉。好不容易适应了奶妈的奶水,突然又辞掉了奶妈,喝起了奶粉,这同样也是一个挣扎的过程。

4. 适应米糊。同样,好不容易适应了奶粉,又突然中止了,并且要去适应一个全新的也更难适应的“食物”——米糊,显然这个适应过程要比23的适应过程艰难N倍,因此婴儿的感觉必然更加痛苦的。

5. 适应“失去”母亲。婴儿出生后最需要的肯定是母亲,他无比需要母亲的怀抱、母亲的奶水、母亲的陪伴、母亲的呵护照顾……心理学研究表明:018个月是建立依恋关系最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婴儿特别需要母亲,母亲的离开对婴儿的影响是致命的,恰恰我母亲就只陪伴了最多一个半月就离开了,这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对婴儿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其痛苦程度也是最强的。

6. 适应母亲高频而大声地命令奶奶。母亲的特点包括:动作麻利反应快、说话大声而且说话很快、情绪波动大、不会换位思考、挑剔严苛、风风火火、非此即彼爱憎分明……奶奶是文盲,她的特点则恰恰相反:迟钝、反应慢、说话慢、动作慢、能不说的一定不说、情绪非常稳定……因此即使是短暂的一个月在一起的时间,母亲经常对奶奶不满并大声发出各种指令,而这对婴儿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形成对母亲的厌恶、排斥、恐惧。

7. 适应奶奶。我和奶奶没有血缘关系,这自然会影响她对我的喜爱度,同时,由于她反应迟缓,往往需要婴儿做出较大的动静才会予以回应,这也会非常影响婴儿的感受,这导致婴儿难以甚至无法建立起与奶奶的依恋关系。

再次强调,如果在婴儿期当中只有以上一到两个需要适应的问题,很可能都不会导致婴儿的心理问题,不幸的是我全都碰上了,而且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以上一大堆的问题,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后果。

 

五、婴儿对外界的适应

在以上的每一次转折和适应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婴儿一定都会以婴儿独特的方式作出过各种“抗议”或“抗争”,比如哭闹、大喊大叫,但最终都彻底地失败了,这个婴儿一定崩溃绝望过无数次,可以想象这样的过程,婴儿的体验是非常糟糕的,这就告诉婴儿:

1. 无论怎么抗争、哭闹,我都是不配得到照顾和爱的,我是不被需要的,我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存在,我是没有价值的、多余的。

2. 无论怎么抗争、哭闹,不管表现好还是不好,外界都是不会予以回应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关心外界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

3. 挫折、痛苦、磨难……都是自然的和正常的,无论怎么痛苦,都只能够自己独自承受,不会有人关注你怜悯你。

4. 这个世界极不友好的,是没有爱的,不应该对这个世界抱有任何期待。

5. 无论如何努力,这个世界都是无法控制的,这个世界是不会理会你的努力的。

6. 一切的抗争、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活着都是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的。

7. 我与这个世界无关,外界的变化与我无关,这个世界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无需与这个世界进行沟通。

8. 我是孤独的,我只能静静地呆在自己的世界里,要表现得乖巧,因为哭闹、无理取闹、欺骗……都没有意义。

当我还原我的婴儿期的状态和感受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僵尸一样的婴儿,他虽然是活着的,但实际上他已经“死了”,他两眼明显的呆滞,他完全没有情绪,对外界完全也没有任何反应,对外界的任何刺激也是基本没有情绪的,外界只能看到他还在呼吸,他非常机械而平静地接受的外界对他的一切摆布,他真的很“乖”!

 

五、形成的模式

1. 被动。因为一切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只会被动地听从外界或命运的各种“指令”。

2. 无感。对他人、自己都是没有感觉的,自己或他人表现好了不会有反应,或者表现不好也不会有反应,

3. 没有控制欲。因为控制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4. 完全没有外生动力。外生动力比如权力、金钱、名声、财物、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等等,没有外生动力是因为那些东西对于这个婴儿来说同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5. 冷眼旁观。世界与我没有意义,因此只能充当一个无比冷静的旁观者。

6. 对挫折、痛苦异常平静。因为一出生就大量体验了挫折,他觉得挫折是自然的和正常的,他知道反抗、抗争没有意义的。

7. 不在意自己。包括不在意自己的优秀与否、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在意自己永远多少钱财或物质。

8. 没有尊严意识。对他人是否尊重、理解、关心自己没有明显或强烈的需求,因为婴儿期的经历让他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

9. 不惧死亡。这个婴儿觉得世界是没有爱的,我也不配得到爱,我本就是多余的,活着既然没有意义,那么死亡也不是可怕的事情。

10. 关注内心。婴儿期的经历让他知道了向外是没有意义的,而自己的内心感受才是真实的、可靠的、可控的,因此他最终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精神性的人。

11. 不能指望外界。婴儿期让他明白了:我是孤独的,一切都必须靠自己,指望他人或者说外界注定了是不现实的。

12. 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这个婴儿形成的心理是:既然世界与我无关,与他人建立关系也没有意义,那么就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吧,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独立性强的表现。

13. 妥协忍让。整个婴儿期都是在妥协委屈悲伤抓狂中度过的,于是形成了妥协忍让的特点,长大后比如也一定是妥协忍让的个性。

14. 思考力>行动力。这是与关注内心相关联的必然结果。

15. 无情。对外界和对自己的刺激都倾向于无动于衷,给人的感觉就是冷漠无情,这同样也是是一个人独立性强的表现,而且是情感方面的独立性潜质很好的表现。

16. 排斥母亲。婴儿期母亲没有奶水、大声急速的声音、只有一个半月就与母亲分离的经历,必然导致与母亲完全无法建立起起码的依恋关系,婴儿对母亲的感觉是非常糟糕的,因此也必然是排斥母亲的。

如果细细分析,还可以罗列出更多,比如自卑、从来不敢说“不”等,这就不再逐一罗列和分析了。

 

六、婴儿期决定了我的一生

我以为黎叔的这个结论是非常正确和恰当的!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个性、认知、观念信念等等都与我的婴儿期息息相关,可以不夸张地说我的一切观念、心思、思维、行为、个性都与我的婴儿期息息相关!这是我N年前没有咨询的时候是根本想不到的,太神奇了。

 

再次感谢黎叔!也希望我这份拙劣的文字能给朋友们以启发,特别希望baby还处在婴儿期的年轻父母,要特别特别注意了哈,你们的行为很可能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