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巨婴如何形成及进一步的追问√

(2022-04-13 14:44:55)
分类: 心理咨询
巨婴如何形成及进一步的追问√

我写过《什么是巨婴》,但没有对具有的形成文字性的分析,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分析了,但总感觉那些分析不太吻合我的思维习惯,因为我是一个必须找到事情的发展逻辑才能真正理解的人,所以今天有点时间就动笔吧。

巨婴就是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的那些人,极度自我中心、需要掌控一切、无比自大自恋、不可思议的固执倔强、没有理性不讲道理、完全不想长大、完全没有责任意识、完全不会反思(所以经常伤人伤得理直气壮)、不能接受自己一丝丝的不完美、不能忍受任何的批评否定、依然顽固地保留了婴儿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因此他们是一群潜在的恐怖分子!

为什么人长大了还会是这样的?他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这个问题的问法是有问题的!用“如何形成?”的提问方式就意味着问者认为这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即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具体来说就是:人原来是没有这种婴儿心态的,后来才逐渐“形成”的。但实际上完全不是根本不是这样的。

顾名思义,巨婴巨婴,就是长大后还是婴儿心态,即婴儿心态本来就人人都有!因此人的发展逻辑过程是:如果是健康的成长过程,婴儿会慢慢地退化掉ta的婴儿心态,如此ta到成年时就会基本脱离婴儿的心理状态,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理性的人。相反,如果成长过程遇到了障碍,阻止了婴儿向理性、独立、成熟的方向发展,那么ta的婴儿心理或婴儿模式就会被保留下来,甚至会变本加厉。

于是,问题就应该改为:是怎样的教育、环境阻止了婴儿向成人的过渡,让ta心理模式永远停留在了婴儿阶段?逻辑推论应该是:一切允许或强迫让婴儿、孩童继续停留在婴儿模式的教育都会在多年后造就一个巨婴!姑且给所有的阻碍孩童向成人转变的教育或行为起个名字曰阻长(zzhng)行为。

具体的有哪些教育或行为方式属于阻长行为呢?答案是很多,无法逐一列举,但如上所述原理却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有些差别而已,简单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禁止性阻长,另一类是顺从性阻长。不管是禁止性阻长还是顺从性阻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孩童不能做那些有利于成长的事情,禁止性阻长通过禁止孩童来达到目的——孩童不能做那些有利于成长的事情,顺从性阻长则通过顺从孩童来达到目的——孩童不能做那些有利于成长的事情。

什么样的家长会有禁止性阻长的行为?控制型的、虚荣型的、俗气型的、挑剔型的、依赖型的、愚善型、孝道型的家长都非常可能会存在大量的禁止性阻长行为!他们的共同的思维特点是:你还是个孩子,所以你必须全部听我的,必须对我言听计从,因为我是为了你好,我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我的经验比你多,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一有违反就各种嘲讽、惩罚、痛骂、殴打,殊不知孩童去做“禁止性”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更可怕的后果就是:家长一直把孩子当作孩童对待,结果孩子就永远呆在孩童甚至婴儿阶段了。

什么样的家长会有顺从性阻长的行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前面的问题简单些,宠溺型、共生型、依赖型、大包大揽型的家长必然会存在大量的,这些家长看不到自己的孩子难受,所以就千方百计顺从孩子、宠溺孩子,结果孩子一定不是按照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他们只会俺感觉、本能来思考和行动,因为一按照理性来思考和行动就会遇到来自于内心的巨大阻力,这是非常难受的,孩子顺惯了,所以一定是非常抗拒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这样的结果也是孩子永远不长大,也不愿意长大,必然地也留在了孩童和婴儿阶段,并且因为中心多了、顺利多了,其全能自恋很可能还会被极度强化,表现得比婴儿更霸道无理。

一句话:不能去做那些有利于成长的事情,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甚至是必然地永远停留在婴儿期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停留在婴儿期了,但我们是否还应该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们如此普遍地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阻长行为?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是阻长“父母”?这肯定和文化有关!我觉得网上对巨婴形成的分析好像都不够透彻,就因为没有触及根本的“文化”问题。我非常同意曾老曾仕强所说的观点:我们老祖宗说的东西都没有错,如果感觉有错,那就是我们理解错了。儒家文化是非常精华的东西,但因为世人都普遍无法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以国人就普遍形成了各种等级尊卑、虚假虚荣……的心态,大多数人都执着于功名利禄、面子、铺张……的追逐中,再加上已经被社会普遍曲解的孝道文化的荼毒,结果就是:大多数国人是虚伪的、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是庸俗功利的……他们全都活在别人的眼睛和嘴巴里。(顺便提一句:国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特别像是“歪嘴和尚念错经”!)

这样的文化与巨婴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有!而且非常有!它对巨婴形成的影响逻辑是:关键是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独立人格,而没有独立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有两条路径。

一是,没有独立人格,活在别人的眼睛和嘴巴里,他们不比较就不知道怎么活,并且家长们只有在和别人比较当中获得优势的感觉时,他们的内心才会安定,简单说就是:太多的家长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在比较中成为赢家!”只不过他们一定不会这样说,他们肯定会包装成“我要成功!”“我要幸福!”“我就是要出一口气!”等等类似的话,必然地,家长们绝对会把这样的心态迁移到孩子身上,因此家长们的心态是“孩子也必须在比较中成为赢家!否则我就没有面子,我的心就无法安定下来!”当然,家长们的潜意识一定会驱使他们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进行包装,“我都是因为爱孩子!”“我必须尽到责任,子不教,父之过也!”……家长们对孩子普遍缺乏起码的尊重,他们需要的本质上不过是“控制”而已!如此,家长们考虑的根本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考虑的本质上就是如何让孩子对自己服服帖帖言听计从,他们心里的声音一定是“孩子,你一定要听我的!”在中国,“懂事”、“孝顺”、“懂得感恩”……就是毋容置疑的词汇,如果你说这些观念是有问题的,你一定会被众人所唾弃!最终结果: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能做的都不是那些有利于成长的事,而是那些能够满足家长们心理需要的事!巨婴逐渐形成。

二是,没有独立人格,无法独立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所以需要与孩子共生,依赖孩子、控制孩子,看不得孩子难受、委屈,心态是“我一定要让孩子幸福!”(这个观念的毒性属于剧毒!)万般顺从、宠溺、保护孩子,这些行为同样地无一例外地被包装成“爱”, 孩子无法经历足够的风霜雪雨,一直生活父母为其营造的温室了,这不仅必然催生了孩子的脆弱、霸道,甚至是催生了无法无天小霸王,还极度强化了孩子的婴儿心态,长此以往,巨婴定型!

结论:国人大多数没有独立人格,换言之那些“成年人”本质上就是一个个的巨婴,而巨婴当然只能养出巨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