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IPO如何包装与董事长自掏2千万折戟后嚎哭 千万别碰新股
(2013-04-12 17:26:06)
标签:
投行关联公司垫付资金财务窟窿高价采购 |
分类: 调研/打假/黑幕 |
“IPO过程的不合规操作导致很多外围的群体以各种各样的角色加入到这个利益链中。一旦利益链破碎,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投行和机构。”昨日,国内一名资深行业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说。
近日,知名会计人士马靖昊称,“一位IPO未成功的董事长在上市过程中留下了近2000万的财务窟窿。(当时)为保证公司(财务数据的持续增长),这些费用都由他个人掏了腰包,当得知上市被拒后,他终于崩溃地痛哭。”据了解,起初这名董事长曾提出让公司分担一部分费用,但是保代却对其进行了劝说,告知“公司现在多1块钱的利润,按25倍市盈率计算的话,上市后你的估值就多了24块钱。”并鼓励他“再穷也要咬紧牙关”。【赟注:看看这些保代等中介多黑啊,为了自身一点利益,完全不顾二级市场散户的利益,简直就是江洋大盗】
背后多方受牵连
事实上,上述两例并非个案。《金证券》记者从行业中了解到,此次IPO财务核查过程中,受到项目撤销IPO影响的不仅仅是直接参与项目的投行、财关、券商直投、VC/PE等机构,包括公司高管、集团公司、关联公司甚至是地方政府都受累至深。
据行业人士反映,一家中小型项目,其在上市过程中未出现在财务报表中的花费额可能在2000万左右。“很多隐性的花费你是看不到的,而这些钱如果都从上市公司走的话,对于一个中小型项目而言压力确实较大。”
不合规操作影响至深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 4月3日,2013年撤销IPO申请的企业共有166家,涉及保代人员超过300多人,受到影响的券商直投、VC/PE机构共有91家。而潜在受到影响的项目高管、集团公司、关联公司以及地方政府等则难以统计。
马靖昊指出,长期以来IPO过程中很多不合规的操作手法是导致目前众多方面遭受牵连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方面往往因为“关联关系”、“约定关系”甚至是“人情关系”等难以收回此前对项目的“付出”。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仍有107家企业因未完成自查工作而提交中止审查申请,其中,中小板、创业板、主板分别有49家、30家和28家,中小板未提交自查报告的企业占比近半。马靖昊称越是中小板、创业板这样的企业,IPO背后隐藏的各方“受伤者”越多。(金证券)
相关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如何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