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建股票池,开始关注思考白酒业,说起来我(指作者“老股民”)的第一桶金就是在白酒业掘到的,也算曾经的业内人士,但却在白酒股上错过了黄金的十年暴涨,希望与懂酒的朋友聊聊投资白酒业的困惑,哲学家,文学家,拍砖的,就不浪费时间奉陪了。
在白酒上,我算不上专家,但应该可以自称懂行吧,1995至2000年经营小酒厂,生产中低档白酒及保健酒,期间参加了省级食品协会组织的评酒培训,并考上省级评酒员资格,天生味觉和嗅觉不赖,记得在评酒员考试中,最难的两题一是5杯浓香型白酒,要能品出是什么品牌的白酒;二是第一轮品5杯酒,第二轮又上5杯,第二轮里哪一杯或几杯和第一轮中的哪一杯是一样的;记得当时不少酒厂的检验员都没答对,我是少数答对的之一,所以自认为味觉和嗅觉还行,当然不能和国家级评酒员相提并论,不过一般的白酒,是否掺有酒精,酒体如何,一入口,基本还是能辨别出来的。
记得十年前,白酒业基本是广告酒的天下,秦池之后,市场上的白酒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越来越短命,开始一个品牌可以风行1-2年,之后是1年半载,再之后就几个月,最后即使投放了广告,也起不来了。记得最清晰的是五粮液,当时是一哥,不断推出各种品牌的广告酒,如五粮春,五粮醇等等,都记不清有多少了,总之,多不胜数,当时就纳闷,这么搞下去,迟早有一天要砸了五粮液的品牌。果不其然,2003年之后五粮液就拱手将一哥的位置让给了茅台。究其原因,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好酒的扩产跟不上销量的增长所致,广告酒基本上就是酒精酒,郑重声明,本人没有证据证明任何一家酒厂的产品是酒精勾兑的酒,只不过是本人品尝之后的个人感觉而已。
茅台之所以成为一哥,也并不是经营的多么出色,只不过是犯的错误小一点,记得当时也做了多品牌,只不过没五粮液这么多,这么泛滥。第二,质量相对还行,至少是发酵酒,虽然不是陈酿。为什么茅台成了一哥,而不是剑南春或者汾酒?记得剑南春和茅台差不多,虽然都做了多品牌,但没到泛滥的程度。可能还是品质和名气的综合原因吧,记得我师傅(当时硕果仅存的十多位国家级评酒员,现已不在世)说过,以前他们评酒时,八大名酒里,最高分是茅台和五粮液,是96分还是98分,忘了,总之这两个就基本是并列第一,其他名酒要低1至2分。
专家评酒会上,各厂家送评的酒,都是最好的酒,即使是在省级这个级别上,更别提国家级的了。然而,在市场上却根本买不到评酒会上的酒,反正10多年来,我没在市场上喝到过在评酒会上的酒的质量。记得一次朋友拿一瓶茅台酒给我品尝,说是通过熟人亲自到厂里仓库取的酒,绝对不假,我一尝,的确是酿造酒,没加酒精,但酒的质量真不敢相信是茅台酒,比一般质量的郎酒都不如,甚至比当时价格是28元人民币一瓶的赖茅酒都不如。实际上八大名酒和27种优质酒,都是非常好的酒,在市面上买的八大名酒,其质量都远远不如评酒会上任何一种不是太有名气的酒。唯一一次拿到好酒是作为质量管理审核员到酒厂审核ISO9000的认证体系运行时,审核完毕后,酒厂送了一瓶陈酿酒,回家一开瓶,才发现其质量不亚于评酒会上的酒,打电话到厂家说想买,结果质检部的负责人很为难的说,是厂长特批的,他都没权利开条。我平时不太喝酒,偶尔在宴席上有熟悉的亲友会叫我品尝桌上的白酒,大部分质量都不行,但又不便指出,以免扫了大家的兴,只能说还不错啦。记得当时茅台大约300元一瓶,其质量经常不如28元一瓶的赖茅(赖世纲,赖永初),所以我当时推荐给身边喝酒的亲友就是赖茅,谈不上是特别好的酒,但至少是100%的发酵酒,而且价格低廉,质量比百元左右的广告酒精酒要好得多。
离开白酒行业10年了,突然发现原来茅台酒的产量增加了这么多,记得我师傅曾经说过,他到茅台酒厂那会儿,发酵车间老旧不堪,满是蜘蛛网,他问厂长为何如此破旧?厂长说不能翻新,即使是这些蜘蛛网上,都布满了百年沉积的菌种,这就是为什么70年代政府想再造一个茅台酒厂失败的原因,即使是原厂的工艺,菌种,工人,水,换了一个地方,酿造出来的酒就是不一样,估计问题就在老车间的墙上,空气中,甚至蜘蛛网上都布满了沉积的微生物,而这些东西无法复制到新厂。
70年代无法复制,怎么现在一下就倍增了这么多倍呢?难道现代科学技术这十年突飞猛进了?据我所知,10年前,有些酒的老熟研究项目如添加物超声波等等之类,但都无法取代存放老熟,同样的,香精的调配,无法达到发酵和老熟产生的香气,因为发酵的香气是几百种香气物质,很多非常微量,调配的不具备这么多种香精和物质,只能调些主要成分如乙酸乙酯之类等十多种,好的厂家最多能调三五十种,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十年白酒业的蓬勃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一:货币发行多了,物以稀为贵,好酒本来就稀少,如同古玩字画一样;
二:官场商场消费,商场是紧密联系官场的,高档白酒基本上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反正我是从来没买过,不是没有经济能力,而是不知道自己花钱买10瓶,是否真能买到一瓶货真价实的。
白酒股的牛市原因参见杨韬的详述——请点击直接阅读:《涨40倍的茅台股与过去10年的中国投资逻辑:腐败》
困惑1:品牌和质量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第二产业里,消费者不了解产品,多半是靠品牌进行识别。从事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行业十多年,接触了不少酒友,还有一天不喝酒就难受得要命的酒鬼,不客气的说,没有一个具备专业的评酒能力,有的甚至根本喝不出发酵酒和酒精酒的区别。白酒行业的扩产,基本上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有的更是酒精酒的扩产。八大名酒的经营,成功的多半是在原有历史品牌的基础上少犯错误,如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而古井,懂酒基本维持,西风则已衰败。吃老本并牺牲质量扩产能持续多久?
困惑2:品牌的护城河有多深?
白酒品牌不容置疑很难复制,护城河很深,但一定就高不可攀吗?酒鬼酒和水井坊本不是八大之一,但凭借行销手段,也跻身高档白酒,占有一席之地。未来是否能有民营企业,收购比如说西凤酒之类的品牌,通过质量和营销,跻身第一阵营?前段时间听说史玉柱的团队做五粮液的保健酒------黄金酒,为什么不去收购诸如西风之类的品牌直接进入白酒市场呢?毕竟白酒的生命力比保健品的生命力强大许多。保健品实际上也不应该是短命的产品,只不过在中国这个以假乱真的市场里变得短命罢了,白酒市场会不会演变为保健品市场?
赖茅凭借其历史与质量,近十年来稳步发展,销量也突飞猛进,但刚一谷歌,才发现销量大涨之后,家族内部搞出数十个赖茅厂家来,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又坠落夜空。
将来是否能有新的白酒品牌崛起?或者就是这几家历史品牌比谁犯错误更少?白酒厂家如何解决扩产与质量的关系?
白酒这个话题比较热门,茅台也是价值大神们的经典,所以大神们,哲学家们,文学家们,股神们请当我痴人说梦吧,我也恕不奉陪,只希望与真正懂白酒的探讨一下行业的发展,想验证白酒业有多少酒精酒?很容易,到酒精厂去调查一下就知道了,酒精厂的大客户估计都是白酒厂吧,结论估计会吓你一跳。(作者:老股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