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红尘,心明自清(石英)

(2012-09-28 17:08:41)
标签:

峻毅的博客

散文集《红尘说》

慈溪文丛

石英

杂谈

分类: 言吾★书吾

——读峻毅《红尘说》

 

最近,我先睹为快地读了浙江作家峻毅的散文新著《红尘说》,心情为之一爽。这是一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厚的力作,又是熔精于思考与精美文字于一炉的选集。力作与选本充分体现了本集作者取法乎上的严肃创作态度,也看出这位女作家在散文领域有志突破的进取精神。
  对于《红尘说》本身,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有话要说的。
  首先,我突出的感觉是,峻毅的散文是有思想的。话既出口,可能有的贤君会说,照你那么讲,那是不是有的散文是无思想的?我的回答是:也许或多或少都有“思”有“想”,却未必是真正的思想,尤其是有用有益对人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譬如说,“杯水风波”也可能是“思想”,一天里无聊的流水账也可能有“思想”,但那是啥思想?不言而喻。而我读峻毅之散文,觉得她总在探求,总在求进。探求人生之真谛,探索人生之大美,探索人与宇宙、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人际关系、人的感情世界,等等。虽不能说是无所不包,却也几乎是所在都有。而且,这种思想,不仅在一些说理性较强的随笔式散文中,即使在抒情和叙事文字中,字里行间也每每渗透着。思考问题,探索求进,仿佛是她的本性,甚至在她写梦境的散文里,也在试图诠释生命的“奥秘”,在写情感的散文中,与渴望爱的不朽的同时,也在反复论证是否存在着永久的爱情。这便给了我一种启示:本集作者的大脑与心灵永没有懈怠的时候,思想总在与时俱进。由此也不能不使我确信:她的散文创作也永远不会停止向新的领域顽强的追求。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不仅对于她本人,而且也是整个散文创作的希望所在。因为归根结蒂,散文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在思想深度上见高下的。如果在这方面缺失了,纵然散文的数量浩如烟海,也难以在生命的天平上见出惊人的重量。
  再者,我觉得峻毅的散文作品密度很大。有如渔网,她编织得非常细密,凡是精华的东西,她一定要打捞上来,成为散文构成中最有用的东西,而绝不允许轻易漏掉和散失。她叙事、写景、状物都是如此。她当然具有女性作家细密的优长,绝没有哪怕是稍不经意的粗疏;却又不是拖沓拉杂,不惜文字,而是重选择,重分量。该着重用笔者不吝笔墨,尽量使之打在痛处。所以我说她的笔路细密,而不用“细腻”二字,密而不腻是也。我读她写浙江缙云之仙都一文,即深深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就我对此景区景点的了解,凡是它的精华所萃之处,在峻毅笔下都写得极为充分,极其到位。不仅如此,凡需浓墨重彩加以点染者,还每每有点睛之笔出现。另如《眉山圆梦》中写东坡,时而深邃绵密,时而淋漓酣畅,倾心倾情倾力。就我所见写东坡散文中,我觉得峻毅此文是最充分的了。前面我用“网”字以喻作者用笔之细,之是!经过这一分析,更见此“网”乃功率很大之拖网,收网之时,鲜活蹦跳的鲜虾几乎尽入此中矣!总之,在这点上,峻毅之文,无不与大而化之、粗疏偷懒相对立。她是要写就正正经经地写,不遗余力地写,真是把爱散文视为终生钟情的对象,将写散文作为神圣的事业看待了。
  还有不能不言及的是,峻毅散文的文化意蕴也是相当浓厚的。她的不少写人文胜迹或重在思考的散文,常常能够见出作者文化知识的积累非常丰厚,不过,显然是自心中自然汩汩涌出,而不是刻苦“展示”,更忌卖弄。这两者绝对是泾渭分明,混淆不了的。譬如她写寒山寺就是这样。如文题所示,是名副其实的“漫话”。一切仿佛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半点也没有摆出要写“大文化散文”的架势。因此,读者乍一入眼,即产生出一种亲切平易的感觉,但“文化”的分量丝毫也不见低。这一点不言不明,作者的文化知识是日久积累而成,而不都是临时现找的。这样的“文化散文”,这样的知识传播,是用作者的心血浸润过了的,它的再生价值也正在这里。另外,作者用事用识每能达到相机活用。如当她写到苏轼与其先后三位妻妾的关系时,显然是突生奇思妙想,故有如下一段文字:“或许东坡先生与王氏女子在前世真有什么情缘之约吧,反正他的两任妻子和爱妾都姓王,虽然她们以各有的性格和角色意识,与其感情的投契方式各有差异,但可以肯定,她们对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发展、人格境界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推促作用……”类似斜出旁逸的“活用”无疑对行文的魅力乃至作者散文风格的形成都关系重大。
  当然,这一切最终都要在散文语言“托举”下才能得以实现。应该说,峻毅散文语言的特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复合型的优势。大致来说,有以下几点:语汇丰富,使用起来比较神心应手,看得出从无贫乏不济,捉襟见肘之弊;亦庄亦谐,二者融合得舒放自如,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作者尚能根据所表现的内容与对象不同而在语言路数有所变换。如:当所写的是文化意味较为浓重的内容时,语言文字便比较“书面”化些;而当重在叙述事体时,语言文字则又很有弹性地多了些口语化的成分。如她在《延续,我在上个世纪注定的情缘》一文中,由赴福建福鼎参加一个笔会忆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故乡嵊山岛上一段难忘的生活,那充满生活化的语言显见作者适应题材的文字功力。这种功力导致峻毅能够突破狭窄而走向广阔的散文天地。对于所有为文者都是一个极其有益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峻毅散文的总体风格已清晰可见。但这总体风格也不能一言以蔽之,同样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可以作为多面观。借助人的形象形容,这风格既似江南秀水河畔浣纱女般的俏巧,又如塞北挥鞭策马的牧女那么刚健与洒脱。以物象状之,既似早春二月初吐嫩绿的柳丝那般柔韧,又像隆冬清晨霜染的枝条那样坚劲。如此看峻毅散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全面。这是一种开阔的、多重适应的风格,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散文风格,如再经阅历、思想和艺术造诣的进一步熔炼,肯定会在现有基础上攀上一个更新的层面。深信一向勤奋坚韧的峻毅将不负大家的期待。

                                                           石英,于壬辰年在热浪袭来时


  作者简介:石英,著名诗人、作家、散文评论家、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专家,人民日报社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