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不示人以璞(陈沫)
(2011-12-05 11:52:07)
标签:
峻毅的博客全国邮政作协中国邮政报慈溪十堰履痕陈沫杂谈 |
分类: 言吾★书吾 |
——读峻毅新作《履痕》絮话
先是遇识文友峻毅,后又拜读她新近的一部“大书”——长篇报告文学《履痕》。这是得益于全国邮政作协的成立,以及因此开辟的中邮作家QQ群。峻毅笔耕不辍,收获颇丰,《履痕》是峻毅写出的自己生活城市的发展史,历经年余时间精心打磨而成,通过作协QQ群相识后获赠这部“大书”。
“大书”这话不是我说的,它是出自《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作家邱华栋先生之口。他说,《履痕》是“关于慈溪的一部大书”。峻毅的叙事风格让《履痕》通篇充满浓郁的江南气息,使人“拿起容易放下难”;掩卷回味,它又实在是非常大气的。作品厚积薄发之处本来在于故事的后部,可是包括引子,她扎扎实实光铺垫就足足做了五个章节,近百页。由青瓷开始,讲述慈溪移民围垦的历史过往;通过作者“选择慈溪”的亲身经历,深情款款挥洒出现代慈溪的气魄与境界;再从回顾中认识矛盾,用平和客观的口吻叙议慈溪前进路上的各种冲撞以及尴尬;着入木三分的刀笔,翔实地反映了迅速崛起的慈溪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新老慈溪人是怎样将一颗向善之心推动精神文明的不断升华,而使这个文化气息活跃的宁波“边城”,英姿勃发地走上了和谐的康庄大道。
当然,倘若“就事论事”,直接就从第五章“和谐”开始读也无不可。从个人到家庭到市镇,每一个段落都是一篇完好的故事;从社会到企业到政府,每一篇故事都是一阵和煦的春风。春风拂面,珠落玉盘,眼前一样都是美不胜收。然而两种读法的迥然之处,却是看你有没有站在中国的、历史的、文化的大背景下,细细地来体会这些很美的故事。“良工不示人以璞”,这个比喻用在这儿或许不够恰当,不过散珠落贝再美,毕竟不如十二分用心的珠玑镌错来得精致。作者前面一直勤勤恳恳,这时候应该见出她大布局的功力来了。
对于《履痕》,作者在创作手法方面的指导思想是:以小说的框架结构,散文的真情叙述,报告文学的真实数据,三为一体完成一次“跨文体创作的尝试”。自然,她的尝试是成功的。厦门大学当代文学的研究学者郑润良先生曾说:《履痕》的叙述修正了我的某些刻板印象和成见,比如农民工与企业主、政府的关系等。谢谢作者,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慈溪这样一个好地方。“诗性叙述”,峻毅为她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起了个美轮美奂的名字。她说:“为了防止与小说相混,所以要尽量保持散文式的叙述……因为是报告文学,我必须坚持真实。”在《履痕》的里面,叙述美和真实,真是非常和谐地相融到了一起。
峻毅“高产”,这证明起来不算困难。然而我没有想到,由她笔下流出来的文字,却绝大部分不是用来发表的;以峻毅的话说,这叫“练练笔”。她的作品以叙事见长,温言软语,宛若精巧细腻的工笔画,又笔触可见金石的力道。可是她说她更想自己是水墨画,挥洒泼墨大写意,“洇透纸背的那种”。写文章光是笔好也还不够,还要有情,还要能对文章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充满爱惜地去呵护。峻毅讲:我不是个爱哭的女人,没料到写《履痕》竟感动得自己几番落泪。她这话我信,因为一个好的作者是不会游离于他的作品的;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情感,都不可能脱离我们的生命而独自存在一样。(作者为全国邮政作家协会会员,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邮政局)
原文刊发《中国政邮报》2011年12月3日第04版(驿路春秋)栏目
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epaper/html/2011-12/03/content_33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