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履痕》终于面世了

(2011-10-16 13:41:24)
标签:

峻毅的博客

余秋雨

夏真

邱华栋

陈祖芬

分类: 日志★散笔

我的《履痕》终于面世了

 

这部与宁波出版社签约出版,由余秋雨老师亲笔题写书名、夏真老师作序、邱华栋老师撰写导读,长达35万字的拙著——《履痕》,经历了一次次的阵痛,今日终于以其小16K(高240mm,宽170mm)版本、内芯为80克纯质纸、封面和内衬为特种纸、封面制作工艺为覆亚/亮膜和UV凹凸烫金、定价为39.8/册的面孔,面世了。

这是一部以慈溪这块热土为背景,以生活在这一热土上的94万农民工为主体,以各层翔实的资料为底蕴所描写发生在这个大舞台上的故事;是一部没有用任何图片支撑的文字纪实…… 从此,她将坦然地接受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履痕/峻毅著.--宁波:宁波出版社,2011.8
  ISBN  978-7-80743-824-3
  .履….峻….纪实文学-中国-当代.I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44439号

 

目录

序(夏真)

导 读:关于慈溪的一部大书(邱华栋)
引  子:这个地方叫慈溪(陈祖芬) 
第一章:翻 开
第二章:走 进
第三章:矛 盾
第四章:磨 合
第五章:和 谐
第六章:融 合
第七章:展 示
第八章:心 声
后 记:我意识里的履痕辞说
 
序:夏真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称谓,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背着行李的人流潮水般充塞着所有的车站码头,大量的农民带着梦想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进入城市进入一种新生活。
  他们的到来,毋庸置疑给各地注入巨大经济活力,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欣欣向荣的气象。然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闯入他们从不熟悉的生活时;当相对平静的城市突然猝不及防响起了南腔北调的外地口音时;缺乏充分心理准备的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因城乡文化习俗、经济地位及观念的迥然不同,造成各种冲突与矛盾。于是,在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今天,如何使不同人群和谐共处,携手融入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社会管理的一道新课题。
  万事融合则和谐,排斥则俱伤。在包容性发展思维下,“社会稳定”“社会融合”的口号正在喊响,正在成为各级管理者们的自觉追求。慈溪,这块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土地,这个本来就是由移民组成的大家庭,敞开了她宽大的胸怀,拥抱着来自各方的新市民,并慷慨地给予了他们理想的发展天空,而外来的农民工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融合其中,成长为这个城市的栋梁。
  峻毅的长篇报告文学《履痕》反映的正是这么一个重大而精彩的社会进程。她以慈溪这块热土为背景,以翔实的资料,温情的笔触,精细的语言,诚实地描写了发生在这个大舞台上故事,描写了这个痛苦而艰难的融合中的阵痛。
  因此,我们其实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大流动、大变革时代的一个生动真实的缩影,是关于这座城市如何包容接纳94万新市民的历史悲喜剧,是人性与理性如何战胜邪恶与贪欲的正义之战。这本书里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的故事,他们之间或许曾经充满了利益冲撞、文化冲突,为了克服它们,过程曲折,甚至惊心动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许多人的努力下,双方在冲突与转化中实现了交融,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命运都有了温暖的结局。全书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充满着和煦的阳光。
  这是一部令人心动的“真情大戏”。可以说,它是慈溪的社会管理者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协力创造和呈现的结果。在这些孜孜不倦努力的人中,有敬业的政府管理者,有热心的乡村干部,更有许多充满爱心的外来务工人员。当大家都在为一个美好的目标共同努力时,我们的社会,就从矛盾到磨合,到和谐,最终达到了最高境界的融合。
  至此,《履痕》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慈溪,超越了作品本身,超越了文学,而具有了穿越时代的精神生命力。因为,发生在慈溪大地上的这个故事,是可以也应该复制的;因为,慈溪破解的这一社会难题,正是在当前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当今社会管理者及所有人极需破解的。人类的和谐,将永远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与诗性追求!
  我们因此感谢作者峻毅,或许是因为生活在基层,她写的报告文学,表达出的对我们生存处境的深层思考,更加令人沉思,更加切入现实,正是她的前沿性与不懈的努力,挖掘了这么一个金矿,正是她的爱、责任、信念、勇气、诗心与激情,将一个如此丰富而有意义的作品传递到读者的心灵中。
  (夏真,当代著名作家、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协理事,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

 

    导读:邱华东

    ——关于慈溪的一部大书

    我去过浙江慈溪好几次,每次都要到上林湖越窑旧址去看看,也会在杭州湾大桥畔走一走。可以说,青瓷和大桥,是浙江慈溪标志性的物质与文化符号。一个代表了慈溪的悠久历史文化,另外一个则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建设成就,以及通向未来的决心和希望。而峻毅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履痕》,书写的正是慈溪更为具体的当代历史和当代人。通过这本书,我们会找到一个通向当代慈溪人心灵的绝佳通道,找到为什么慈溪人会成功的原因和理由。
  中国是瓷器之乡,瓷器之都。有历史学家说,中国除了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是瓷器时代。不过,中国的瓷器时代太过漫长,用来指代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似乎也不好界定,因为到现在,我们仍旧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使用瓷器。如今,在慈溪郊外的上林湖的边上,到处都是可以被称为是“文明的碎片”的瓷器、模胚的残片,随手就可以捡上几块。我听说杭州诗人潘维就偶然捡到了一个器形完整的青瓷碗,虽然是碎的,可是拼接起来竟然完好如初。上林湖南面的山坡上,还有一座距今千年的青瓷老窑的遗址。遗址上方修建了一座长廊,由十五重檐叠加起来,构成一座外形奇特的亭子,很好地保护了裸露出来的窑址,缓慢沿着坡地向上的遗址里,从土层中裸露出很多瓷器的泥胎和模具来。据说,光是在上林湖的周围发现的唐代越窑遗址,就有一百七十多座,而附近的翠屏山周围,还有其他几面小湖,都发现有越窑的遗址,可见这里生产青瓷,在唐代是多么的繁盛。
  越窑青瓷的颜色乍一看不是那么扎眼,也不是那么好看,有些像绿豆发霉了的颜色,也很像茶叶的颜色,难怪很长时间里不是宫廷里的爱物。可是,这种颜色看久了,就看出味道来了。越窑青瓷后来成为唐朝宫廷里面的爱物,并且成为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的一部分,可越窑青瓷的技术发展有关系。青瓷和青花瓷完全是两种颜色,因此,越窑的青瓷的颜色,后来又长久地被称为是秘色瓷。秘色瓷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是接近青绿色的。还有一种是黄釉色的瓷器,都很珍贵。越窑青瓷的历史据考证起始于东汉,而在更早期,这里应该还有陶器的生产历史。慈溪位于浙江东部,烧造瓷器的自然条件,比如陶土、水源和运输条件都很好,当地盛产的松木可以烧出1200度的温度,加之水路、陆路交通都比较发达,因此,青瓷的烧造就逐渐地成为了这里最著名的出产物。
  当我读到峻毅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履痕》的时候,我感觉这部作品真的是一件很好的文学的青瓷。在书中,我看到的,是活跃在这座城市里的活生生的人。这是这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以他们什么样的故事,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峻毅以她的生花妙笔,扎实地采访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描摹了那一个个的个体,描画了整个慈溪外来打工者的群像。正是这些活跃的、充满了奋斗和努力改变现状的人的故事,使得慈溪的今天充满了活力和可能性。
  从写作的技巧上来说,峻毅的这部作品是非虚构文学的杰作。它讲究结构,非常精巧,这是长篇小说才具有的特点,峻毅就像一个非常优秀的建筑师,给了这部非虚构作品以一个十分结实的结构,支撑起来了一个坚硬的骨骼,在内部的叙写空间的营造上,游刃有余。在具体的书写上,她从面到点,从过去的历史到眼下的当代,从群体的扫描到个体的书写,她将这座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农民工、打工者的状态,书写得淋漓尽致。
  在上林湖边徜徉,可以看到到处都是瓷器和模具的碎片。随手捡拾一片,你可以猜测这块碎片是盘子、碗和碟子的一部分,还是杯子、菠、瓶、罐的局部?这样的揣摩需要你具有丰富的瓷器器形器具的知识。上林湖,是接近慈溪古代文化的一个入口,她安静地铺展在大地上,以满地的青瓷的碎片,无声地叙说着沉默千年的历史。而在峻毅的这部作品中,那一个个人的口述实录,难道不像一块块的青瓷在闪光?峻毅能够在写作中,深入到人物的心里,将他们最想表达的、最具有个性的东西都呈现了出来。因此,这部书,我觉得在拥有文学价值之外,同时还拥有了文献的价值、社会学的价值、人类学的价值。这是峻毅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
  再说说杭州湾大桥。慈溪地处东海边,靠近杭州湾,是在一片滩涂之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从历史上看,慈溪就是盐碱遍地的滩涂,是不适宜人生存的,可是,就是有那么一批先民,在这样的地方移民围垦,硬是从滩涂和盐碱地上要回来了生存的土地和空间。而且,在有河湖的地方造窑烧瓷,烧出来了举世闻名的青瓷来。在围垦、移民和青瓷文化的辉映之下,慈溪人以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眼下,杭州湾跨海大桥已经建设成功了,几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看的时候,只见一片滩涂的中间,还只是一些桥墩子,等到我第二次来的时候,就看见了一条巨龙的龙骨出现在杭州湾的水面上。再次来到这里,一条钢筋水泥的彩虹跨越了烟波浩淼的杭州湾。在我的眼前,由国人自己建设、自己投资的杭州湾大桥,就这么迅速地建设成功了!大桥上,我看到的都是新鲜的交通标志,还有七彩颜色粉刷的桥面格栅,会让通过大桥的司机在开车的时候眼睛不至于过于疲惫,要是颜色单一了,就容易出交通事故。宽阔的上下六车道加双向紧急车道的大桥,在杭州湾上流畅地弯曲着,沿着弧线型的线条,向对面上海境内探过去。而杭州湾大桥的尽头,就是长江的出口,中国的经济龙头——大上海。记得那年我先去上海开会,然后取道杭州来慈溪,在上海境内就堵车,到了杭州还迷路了,转了半天,才上到了杭州到宁波的高速公路,却看到,到处都是大货车,难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很大,高速公路也是熙熙攘攘的,我走了六个多小时才到达慈溪。2008年,杭州湾大桥开通之后,慈溪到上海的距离立即缩短到一个多小时了,不用再从杭州绕一个弯子到上海了。三十六公里长的大桥,直接将宁波、慈溪的经济快车道,接到了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一下子使慈溪变成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后援地带。上海本来就为自己的发展空间感到了局促,这大桥的建成,必将使宁波地区和上海的联系紧密起来。从历史上看,宁波和上海的关系就非常紧密,据说有三分之一的上海人是宁波人。吃苦耐劳的宁波人到上海滩闯荡,造就了上海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辉煌,成为了远东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在上海,过去就有“宁波帮”的说法,是宁波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团结,造就了宁波帮的商业文化,烘托出近现代中国史上辉煌的一段历史。
  而今,杭州湾大桥将慈溪推到了上海的边上,因此,慈溪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数年间,大桥南侧慈溪的滩涂上正在兴建的慈溪杭州湾新区,大有发展空间。这里肯定会以交通优势和土地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的新热土。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作为一个背景,我们再来读峻毅的这部《履痕》,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作者喜欢取这样一个书名了。人走过大地,留下大大小小的痕迹。那么多人的履痕,造就了慈溪的今天。这些痕迹,证明了我们曾经生活过,奋斗过,有过梦想,也有过挫折,有过失望,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收获。尤其是当下社会管理需要创新,社会矛盾需要化解的转型时期,峻毅的这部作品是恰逢其时,对当政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如何发挥个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管理外来人口?如何创造新的社区文化?这部书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青瓷和大桥,两个不相干的符号,却成为了慈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象征。而峻毅的这部非虚构文学《履痕》,以其务实的创作作风,扎实的笔力,鲜活的实例,生动的情节,完美的结构,具体详实地记录了新慈溪崛起中当代慈溪人的群像,成为了一块沉甸甸的文学的丰碑。
  (作者系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助理兼编辑部主任。)

 

    引子:陈祖芬

    ——这个地方叫慈溪(2004《走进宁波》)   

街边的商店,巴布豆、丽婴房、福奈特、避风塘,好像是名牌一条街。有一家咖啡店的招牌上写着:在23度半中体味咖啡味道(大意)。什么意思?原来是纬度23度半的地方出产的咖啡最好。

这里好像什么都要最好的。这里有句话叫:开开宝马,坐坐奔驰。意思是如果坐车,还是坐奔驰舒服;如果自己开车,不如宝马。街上的宝马车的比例之高,怕是在其它地方很少看到。

一个县级市的汽车销售商就有32家。

这里是哪里?

你看看大家抽的烟——都是中华,就知道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上。

这个地方叫慈溪。

(陈祖芬,当代著名报告文学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后记:我潜意识里的《履痕》辞说 

  凝眸桌案上那厚厚一摞文稿,那是我全身心投入,已经花了足足一年多时间蹲点调研采访、天天披星戴月熬夜撰写的纪实篇章,是发生在具有悠远移民历史文化的慈溪,这一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年间猛然崛起的新型城市的真情故事,是关于这座城市近94万新市民如何被包容接纳、为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绚烂履痕。越接近截稿,越有一种如十月怀胎即临分娩的感觉,既紧张又兴奋,尤其在为书稿取名的关节上。虽然,早就拟定了简洁好记、听着响亮、好写耐看,具有历史背景蕴涵的取名原则,但还是令人无从下手,颇费心思。后受爱人送我的那幅版画所启发,更确切地说,是受那版画工艺里的印痕所启发,我把书名所需要具备的历史背景的蕴涵,便落定在印痕之痕。那幅版画,图案相当简洁,只是一个女人的背影,但起初令我十分惊讶,过目难忘。那背影伫立在夕阳下,孤独得很丰满很有层次,简直太熟悉了,无论是姿势形象,无论是着装发型,还有隐隐约约感觉到的那股倔强得有点执着的气息,真的太像自己了,简直可以说,就是自己。

  画中的她是在眺望吗?是!从画面传递的信息看,她是在眺望。可谁能陈述她在眺望什么吗?不能!从传达到我视线和触觉的,那一抹由金黄色渗着血红色趋向深处的余晖来看,我感觉她并不是在眺望,而是在静默跳舞。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在静默跳舞!

    我很清楚,静默是静态,跳舞是动态,一个人是不可能同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人既在静默中自然不可能跳舞。是的!静默跳舞之说,以汉语言逻辑的角度来说,逻辑思维严重有误,两极矛盾明显,但任何矛盾总有其特殊性。对于她来说,静默跳舞就有其突破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她静的只是躯壳,而舞的却是思想——或许在梳理往昔的记忆;或许在整理岁月的档案;或许正反反复复地盘点昨天,总结今天,思索明天。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看自己背影的习惯,是不是喜欢观察自己的背影,坦白地说,我时常窥视自己的背影,习惯从静窥自己的背影获取自己最简洁最明朗的信息来解剖自己,认识自己。我一向认为背影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因为来自背影的信息没有任何附件(情绪、脸色、表情等)遮蔽虚伪,可以使得自己赤裸裸地晾晒于阳光下,无可逃逸地呈现岁月留下的痕——生活的印记,生命的纹理,思想的轨迹;无可遮蔽地呈现人生经历过的风景。

 

  在经历过的人生风景里,无论是令人赞美的印痕,无论是令人心碎的辗痕,无论是展示勤劳的掘痕,无论是向往改善现状的碾痕,都有其双重性,既有其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流动风景,也有坚守铁树开花历程的纪实美景。其中有独自咀嚼沉湎的心迹,更有须让自己仰视才得以看清的心鉴——发生过的故事不会因为太阳的下班而画上句号;梦境里的喜怒哀乐不会因为晨曦接替了黎明前的黑,而将产生在记忆里的冗余彻底格式化;想象着当黑暗吞没最后一缕阳光后,再美丽的色彩也将凄惨地被夜染黑,再完美的红颜也没有本事让岁月停住前行的步履,再有能耐的人也无力把历史车轮碾压留下的各种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辙痕磨平抹尽。凡能留下存在的痕,就是其生命与艺术的伟大,更具有精神与爱的揉合,深深浅浅大大小小都能呼唤起历史的记忆。

    我的视觉里,搁在案头的这幅版画,涵蕴了浓浓的解构和颠覆,其丰富灵动的思想蕴藏于稳重的意象里,只是以各种丰硕富实的痕在延伸传情达意。此时的痕,毫无疑问是以版画语言的载体来呈现传递的魅力,实质就是通过凸凹、镶嵌、平孔等多姿多样且又具有各种意义的痕的肌理,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将画面上那个女子的背影得以深化。换句话说,就是借助有意义的痕的语言再次艺术创作,只是需要进入痕的意识的自觉状态,才能充分发挥痕的语言的独特造型审美功能,开拓独具魅力的风格,探索贯穿痕之美的创作。痕的意识的自觉,其实相等于文字创作中语言意识的自觉,这种自觉意识的强与弱,必将带来艺术效果的别有洞天。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尤其是狭义的农民工,也就是指那些离土又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很像山野石磨,本安心在山野,现代的文明本该成为一个观赏的展品,但他们却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从山野转到了城市,沿路碾出深深浅浅的道道辙痕。磨看似有点笨重,但转动起来依然特有其转动着的太极,在转动中日子发生了质的变化,豆成了浆,浆滋润城乡的日子;稻成粉,粉营养老少的温馨。这磨若是闲下,也就成了笨重的石头,只要有转动,就会有美好的日子。农民工转出农田转进城,就是向往改善生活的现状。故而他们打工的第一心理,就是为了挣钱。他们类似游击队员,具有相对主动和自由的因素而不存在被动的因素,看哪里适应自己就出现在哪里,看哪里利于挣钱就安营在哪里。除此才是第二心理——人格自尊的需求。在目前全社会提倡人性和文明的社会里,他们像雪花一样,带着寒彻,自由地飘落到城市,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关注他们,不存在被社会层层压制之说,但毕竟生活在城市社会的底层,他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矛盾中沉浮和挣扎,在跋涉打拼的风雨行程中充满对心碎的楚痛,对辛酸的无奈,对危险的迷茫,对社会的敏感,对需求的期盼,对诉求的奢望,对生存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他们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人,反而有了脱颖而出的条件。在没有回头的历史洪流里,他们如同在茫茫宇宙世界里的蜉蝣,承载了“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的自然规律,短暂的历程依然能展现出最美丽的羽翼。但是,蜉蝣终究将成为蜉蝣化石,农民工终究将成为中国的历史名词,他们留下的非凡的痕,也将统归合并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履痕里。

    自拟定此拙作以“痕”为基底取名,就由“痕”引申,并以此拓展——印痕、辗痕、掘痕、碾痕……反复推敲,广征意见,但还是在拟定与否定之间,难以定夺,令人大有孟郊“眼在枝上春,落地成埃尘”的感慨。当我沉浮在大脑记忆库里搜索到“履痕”一词时,当即被我的潜意识锁定:从古到今,履,步履,为动词时意走,表示与行走有关,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为名词即鞋,是在唐以后,本义即践踏;现代汉语的引申履历,即记载个人的经历;历史履程,即历史的经过……履痕,自然是包涵了历史前行中留下的痕之和,其实也就是呈现过去式的一种表示。 

  回想我在文字创作意识中的自觉,其实一直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痕的意识,故而奠立了我对描摹本真履痕的坦诚和执着,激励我积极主动地对蜉蝣这一生灵的履历纪实——历程短暂但不乏旺盛灵异的元气,以自己灵智的审美之笔,掘啊,掘啊,掘开了一页页承接过去丰实历史的纪事,掘出了一幅幅呈现现代实景的画卷,崛起了一片片点缀未来轨迹的灿烂……把生命之痕和思想之痕映射在社会之痕,本真地展示具有特殊时势背景下历史履痕具有其特别的魅力,让其栩栩如生,美好永驻,自然地赋予人类对真善美的审美情愫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我撰写《履痕》的目的和愿望,更是我在创作《履痕》时所设的目标。

    孔子曾在河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时光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前流淌,岁月就是这样不停地随着时光平行。只要我与时光存在同行,当然还会有许许多多我们行履的辙痕烙印在我的心上,我会十分坦诚地对其进行筛选和过滤,把那些清晰的痕驻留在我的心头,并将其升华为文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喜好纪实文学者的本分吧!这种本分,无疑既是个人人格和个性构成的支点,也是一个社会人的人文架构。《履痕》即将付梓,断断续续写这些感言,既作为在撰稿中的感触记录,也作为能再度超越自我的一种激励。 

 

    此时,我由衷地感谢慈溪市委宣传部、慈溪市委市政府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慈溪市文联、慈溪市邮政局、慈溪《杜湖》杂志等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采访过的各单位和慈溪新市民朋友们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谢谢你们。

    我由衷地感谢李建树、乔忠延、乔延凤、梁剑章、周闻道、敬一兵、白丁、王克楠、方柏令、陈墨、陆建立、陈德根等师长师友们给予我修改的建议;感谢慈溪市委市政府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的许登科、俞永波、伍国强、王亚香等同仁,在我蹲点调研这一年的时间里,给予我各种帮助和照顾。谢谢你们。

    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文联主席方向明和暂住人口管理局副局长励冠军,在我创作《履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给予我很多的肯定和鼓励,并与我一起调研、分析、讨论……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文学以外的很多东西,比如求实、如比坦荡、比如执著、比如悲悯情怀等等,令我尊重,让我珍惜。有这样的师长和领导,真是我的福份。谢谢你们。

    我非常清楚,虽然自己在采访、调研、撰写的过程中确实很投入,也很努力、更是很辛苦,但若没有大家共同的关心、支持、帮助和鼓励,还是不可能有《履痕》的诞生。所以,《履痕》的出版不只是我个人的心血和成果,其中更有大家共同的付出;《履痕》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她更属于慈溪,更属于社会!

 2011初夏写于石桥头路128号

    作者简介 

峻毅,实名朱菁,浙江嵊泗人,现居宁波慈溪,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理事、高级创作员;《岁月》杂志散文选稿版首席,《杜湖》杂志副主编。

1985年参加《人民文学》首期文学创作培训(函授)一年,从此与文学结缘,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国戏剧》、《十月》、《美文》、《文学港》、《岁月》、《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四明山·唐诗之路》、《散文中国·2007》、《浙江日报》等公开发行杂志、正规出版选本、各级日报副刊;连续两届获河北省散文名作奖,获中国散文学会“当代中国散文奖”,在第三届中国西柏坡散文大赛、第三届全球华语母爱主题“漂母杯”散文大赛、“千年欧阳杯”全国征文大赛等散文大赛中榜上有名。著有个人散文集《今夜忆江南》,长篇报告文学《华芝春秋》获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和中国散文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星光杯”感动中华·全国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被宁波市作协评为2009-2010年度宁波市优秀文学作品,并连续四年获当地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月季花奖”……

  

    书本以外的话

    此时,我衷由地感谢宁波出版社对我的信任,衷由感谢我的责任编辑钟儆老师和王松见老师为《履痕》出版所付出的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