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峻毅的荷韵人生——读峻毅散文《残荷•生命•旋律》随感(荷语)

(2011-03-21 15:48:48)
标签:

峻毅

残荷

生命

旋律

笔触

感悟

风骨

荷语

杂谈

分类: 言吾★书吾

  读峻毅版主散文,感觉她的文风深于思考,文笔张力厚重,尤其是她的感悟散文更是如此。她的语言隽永而不失大气,字里行间既洋溢着感性的情愫,又透着理性之光,总能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思索,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残荷•生命•旋律》一文中,作者以理性和艺术的笔触,以对于平凡事物深层挖掘的角度和眼光,对荷的生命肌理进行了禅味的思考与诠释。读着,不由地就被那些淡雅而清丽的文字所吸引,同时又被文字里律动的主旋律所感动。在一篇2000字的美文里,有多少心思情愫,都赋予在了那“残荷•生命•旋律”之中。然而,这篇文字的内质美,又远非我这个文学业余爱好者所能触及的,散文理论的匮乏某种程度上影响写评的力度,只能谈谈自己粗浅的感悟罢了,希望峻毅版主以及熟悉峻毅版主的师友们批评指正。
  我也是个爱荷之人,对荷有一种痴迷。通读峻毅版主这篇写荷的文字,给我的印象是主旨明确,思路清晰,运笔饱满,娴熟老道,视角独特,构思新颖。作者丢开了俗套的羁绊,但对大家熟悉的元素却是惜墨如金的,如“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娇姿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又如“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雨,半是浓妆半淡妆”的诗韵,还有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女期”,抑或风华正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春年华”等,在作者看来,便是——“光有这些好像并不完善,还必须经历迟暮的老年,还需要用一种人生谢幕的大深沉来垫底,才使得她们的生命更加圆满。”我想,明确了这样的主旨,对一池残荷的仰慕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文章的构思也就有了侧重,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哪些需要惜墨如金,哪些需要泼墨晕染,作者有了如此清晰的思路,再发挥自己老道娴熟的运笔风格,在平静的叙述中倾注其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一篇力作也就不着雕饰地洋溢于笔端,跃然于纸上了。
  一遍遍读着《残荷•生命•旋律》,在心灵受到一次次感动的同时,我不由得几次回眸,寻找美文的肌理内质。我不晓得“曲笔”与“侧笔”有什么不同,但我觉得这样的笔触无疑是用来做铺垫的。这篇文字的起始段,作者以儿歌切入,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曲笔”与“侧笔”,收到了很好的铺衬效果。“问荷花,几时开”的游戏,为读者刻画了一幅童趣盎然的画面,“荷花仙子”的出现和“六月荷花朵朵开”的定局,让人联想到了荷的美、洁、纯,托出了荷的品格和性格。因为儿时的记忆,总是很美很纯,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接下来,荷的生机和美感,在引入古人诗句,强化理解与认识的同时,领略到荷所蕴集的生命内涵之美。荷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本质”与“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已经让作者有了不同于儿时的感悟,尤其是读懂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诗句以后,作者有——“荷花虽然可枯,荷叶虽然可以凋零,但是荷枝仍然不畏风霜地傲然而立;随之,我把荷的一生视作一种文化,空闲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喜欢在荷花池前坐坐。喜欢荷,不分季节地喜欢,和荷花相处,其乐融融”的感悟。至此,作者爱荷的心境有了内涵,不仅仅爱荷的外表美,更有了爱荷的内质美。作者层层递进,进一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展现秋天的残荷风骨,以及它带来的人生感悟和启示,那种具有生命骨感抗争之美溢于笔端,外景和内情得以和谐地呈现和表述,给人以——“她们在瑟瑟寒水中风骨依旧,自信依然,在深秋的荷池淤泥中执着地坚守着自然赋予其在顽强中的残美。我读到了,读到了其深埋于淤泥里的根所支撑的是春的鲜活,是夏的盛丽”这样深刻的启迪。这些诗意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令人心颤的残荷图,在深秋的荷池淤泥中,荷迎着秋风,一片一片凋零往昔的美好,以孤寂的姿容孑然而立。残荷,以守望的姿容,以傲世的风骨,站成一道旷世的风景。荷,于生命之初,温婉深情,生其自然,顺其自然,清香出尘,绵婉从容,不矫不饰,恬淡永恒。荷,于生命之终,不忘雕刻惊世的风骨。荷的一生,经历含苞,绽放,凋零,结子,在无情的时光中磨砺柔中带刚的坚强,任湖碧韵染,一袭绿衣,做着秋风凋零残存的夏之梦。于是,作者顺理成章有了这样透彻的哲思感悟——“大自然就是在用自己丰富的生命历程,向人们展示一种流淌中的生命哲学——世间的生物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从兴旺走向衰败,经历了绽放与凋枯,但衰败也好,凋枯也罢,都不是终结,只是一个轮回而已……这种轮回,坚守着本性中的韧性与坚毅;在那宁折不弯的姿势神韵,凝结了生命存在的所有睿智和峻毅,书写着生命的神圣与瑰丽,让人感到凋零也是轮回里的一种孕育……”
  写到这里,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一般作者可能会就此收尾,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从观赏“残荷”的姿态,走到了“残荷”的内蕴里,荷与人此时融合在了一起。读到这里,与其说读到了荷的“睿智”与“峻毅”(用“峻毅”二字刻画了“残荷”之意蕴),倒不如说读到了作者的“睿智”与“峻毅”,尤其是作者本名即峻毅,这本非用词巧合,而是作者的本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把自己对“残荷”独特的“深思”与“顿悟”寄寓于残荷的残中之美,进而“我感到自己也是一种孤美,因此对残荷之美很有共鸣,因此特欣赏那种生命与自然紧紧拥抱着的美。”
  作者这时的姿态怡然,呈现了作者“用情真诚,笔随情动”的作文风格,于是,更加直接地袒露内心的真诚与率性——“我敬重那种残叶枯茎与寒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敢于与衰败抗争新生之美。我仰慕那种在不可抗拒之中孕育着一种超凡脱然之美,那是一种不可侵侮的残缺之美。这样的美,可以向人们传达生死与共的信念抵达,可以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诞生。”作者用这样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文字,渲染了文章的“意境”,回应了文章的“主题”,把读者带到了作者“因深深地爱荷而撷一袭荷韵入魂”的大境界。
  我想,作者的卓越之处是以“残荷”的视角,以沉稳、清新、优美的笔触,从容地解构了自然生命状态的密码,由“残荷”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的美来展示——“这不是一幅三维残荷印痕图吗?尤其像倒映在荷池里的五线乐谱,我仿佛听到了残荷是用生命在拨动枯枝弹奏……”这一曲凄美的旋律又怎能令人不深展思索,一遍遍咀嚼人生的真味?
  总之,作者通过对残荷的“场景”与“感性”的描写,以及“理性”的思考,并依靠深厚的人文修养,以“禅味”的笔触,很好地阐述了“残荷•生命•旋律”的主题意旨,折射出一种人生的深邃与顿悟,这篇文字不仅诠释了“残荷”的峻毅(“热烈之心,冷峻之表”)的荷韵,而且更是诠释了作者峻毅(“感性之情,理性之光”)的荷韵人生。
   

  原文出处:峻毅的荷韵人生——读峻毅散文《残荷•生命•旋律》随感

  原文出处:峻毅的《残荷•生命•旋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