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主题沙龙活动——“散文的叙事”
(2011-02-27 21:55:05)
标签:
法国叙事学叙述文学创作罗伯特法语词典杂谈 |
分类: 理念★杂谈 |
讨论叙事,我们不能不了解叙事的根,也不能不认识一下叙事的脸。
叙事,其实早就立有专门的学科,那便是——叙事学。叙事学最早(20世纪)诞生于法国。最早有人认为,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由此顾名思义,觉得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但因为“研究叙事作品”并不是可以界定的事情,所以这一说法没被认可。我们从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定义来看,叙事学是一种——“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但从《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来看,叙事学却是一种——“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其中所指的“文学作品”,显然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这两大词典对叙事学的定义颇有出入,但令人也不难看出其中的共性,那便是——“……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以我的从简理解,叙述学也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着重对叙事文本做技术分析。
对于叙事与叙述,我的理解很俗很简单——叙述是“家族”,叙事是“门户”;如果把叙述比喻是公司的话,那么叙事便是这家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一个相对重要的分支部门。
叙事的原意,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叙事作为文学创作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被视为一种很重要的概念,往往是指以散文或者诗的一种形式,任务是说一件事,或者说一连串这样的事;通常作为一种文体,用以描绘故事;总之,是指叙说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强调的是有具体的叙说对象。叙述则不然。叙述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在汉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中,叙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但在文学创作中,叙述则是写作者使用最频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各类文体多多少少都要用到的,但这最基本的方式却有着因个人写作功底深浅而产生的差距甚远,显示在文本中的艺术差异很大。以我的个人体会是,叙事功底主显在拿捏事件的某一细节,而叙述功夫则呈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对叙事的层次构建能力,其中需要具有知识做衬垫,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做凝结……
说白了,叙述也好,叙事也罢,就是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最最基本的任务事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说清楚,说完整,就这么简单。之于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全不全面,深不深刻,有没有艺术,那是因人而异,是个人能力的差别,而不是“叙事”或“叙述”的问题。
我们讨论散文的叙事本事也好,学习散文的叙述技巧也罢,说一千,道一万,目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和回答很简单:不管再怎么好的叙事本事,或是再怎么新颖的散文叙述技巧,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文本而服务,是为了让文本生辉。那么组成文本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我的理解和回答更简单:只有三个字,便是——字、词、句。由此而论,如果某一文本连字、词、句都没有过关,千把字的文本错别字和病句有十几处,那么这样的本文又能好到哪里去呢?纵然被再多的粉丝们捧得天花乱坠,充其量就像是沼泽地里没有根基的浮萍。所以,以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让我根深蒂固地认为,好的散文本文,先不说作者的文字语言美不美,有没有叙事艺术能力,但切忌词不达意,切忌故弄玄虚造词,切忌话语主体错位,切忌冷僻方言,切忌在文中制造“文字结巴”,这是最最基本的功夫。作者首先任务,就是必须努力做到让读者“听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其次再是“艺术加工”。之于读者能不能理解作者所说的内涵,那是读者的问题;但作者有没有说清楚在说什么,那是作者的问题!
我从不否定词汇需要创新,语言同样也需要创新,文本更需要具有创新的思想。但是,我们更不能不尊重、不注意事实——创新不是捏造,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创新不是没有原则地将文字不负责任地“拉郎配”,创新是不可违背人类语言最基本的逻辑。因为我们创新的目的是出精品文本,而绝非是让“带疵毛坯”本文泛滥。我个人的观点很简单,也很明确:我始终不变地坚持,任何一种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文本的质量,这是硬道理!作者创作作品,如同企业生产产品,毛坯产品说得再怎么好,也只能是毛坯,与成品颇有距离;毛坯能不能成为合格成品呢?那自然得经过深加工,而且必须在深加工这一过程中不出“疵”后方能成为合格成品;至于精品,理所当然只有在合格成品中精选产生!所以,我的撰文态度和学习交流理念——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任何一种交流讨论,只是一种互动,是学习的一种手段。而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从学习中有所收益,得以提高作品的质量。我想,这应该是真正想写好散文者的共同愿望吧。其实更应该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底线。
对于叙事与叙述,我的理解很俗很简单——叙述是“家族”,叙事是“门户”;如果把叙述比喻是公司的话,那么叙事便是这家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一个相对重要的分支部门。
叙事的原意,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叙事作为文学创作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被视为一种很重要的概念,往往是指以散文或者诗的一种形式,任务是说一件事,或者说一连串这样的事;通常作为一种文体,用以描绘故事;总之,是指叙说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强调的是有具体的叙说对象。叙述则不然。叙述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在汉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中,叙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但在文学创作中,叙述则是写作者使用最频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各类文体多多少少都要用到的,但这最基本的方式却有着因个人写作功底深浅而产生的差距甚远,显示在文本中的艺术差异很大。以我的个人体会是,叙事功底主显在拿捏事件的某一细节,而叙述功夫则呈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对叙事的层次构建能力,其中需要具有知识做衬垫,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做凝结……
我们讨论散文的叙事本事也好,学习散文的叙述技巧也罢,说一千,道一万,目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和回答很简单:不管再怎么好的叙事本事,或是再怎么新颖的散文叙述技巧,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文本而服务,是为了让文本生辉。那么组成文本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我的理解和回答更简单:只有三个字,便是——字、词、句。由此而论,如果某一文本连字、词、句都没有过关,千把字的文本错别字和病句有十几处,那么这样的本文又能好到哪里去呢?纵然被再多的粉丝们捧得天花乱坠,充其量就像是沼泽地里没有根基的浮萍。所以,以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让我根深蒂固地认为,好的散文本文,先不说作者的文字语言美不美,有没有叙事艺术能力,但切忌词不达意,切忌故弄玄虚造词,切忌话语主体错位,切忌冷僻方言,切忌在文中制造“文字结巴”,这是最最基本的功夫。作者首先任务,就是必须努力做到让读者“听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其次再是“艺术加工”。之于读者能不能理解作者所说的内涵,那是读者的问题;但作者有没有说清楚在说什么,那是作者的问题!
我从不否定词汇需要创新,语言同样也需要创新,文本更需要具有创新的思想。但是,我们更不能不尊重、不注意事实——创新不是捏造,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创新不是没有原则地将文字不负责任地“拉郎配”,创新是不可违背人类语言最基本的逻辑。因为我们创新的目的是出精品文本,而绝非是让“带疵毛坯”本文泛滥。我个人的观点很简单,也很明确:我始终不变地坚持,任何一种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文本的质量,这是硬道理!作者创作作品,如同企业生产产品,毛坯产品说得再怎么好,也只能是毛坯,与成品颇有距离;毛坯能不能成为合格成品呢?那自然得经过深加工,而且必须在深加工这一过程中不出“疵”后方能成为合格成品;至于精品,理所当然只有在合格成品中精选产生!所以,我的撰文态度和学习交流理念——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任何一种交流讨论,只是一种互动,是学习的一种手段。而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从学习中有所收益,得以提高作品的质量。我想,这应该是真正想写好散文者的共同愿望吧。其实更应该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底线。
前一篇:由沉沦到升华
后一篇:续延,我在上个世纪注定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