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克楠兄《谈谈观察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一文的逆向答
(2010-09-03 22:23:56)
标签:
峻毅的博客散文散谈观点杂谈 |
分类: 理念★杂谈 |
首先,对师兄在此文中选用了“劫数”和“当量”两词,存有质疑。个人以为“用词不当”。
“……就需要做好观察的准备,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随意的写作。另一种是仔细认真的观察,观察出个性和独到的心得体会来。一是素质上的准备,一种是‘战术’上的准备。素质的东西有天赋的东西,是不太还办的,‘战术’上的准备是作者可以做好的。比如结合自己的生活圈,让高人能为自己做一个分析,自己的从中找出最佳的观察渠道。或者是看看写作高手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同类题材的,自己的尽可能少走弯路。”
我以为,师兄此陈述有些含糊。我个人以为,能真正做到随意写作的人,其实本就是因为有了“仔细观察”的经验积累,如果没有仔细观察的积累,是不可能做到“随意写作”的!尤其是“随意写作”,它的前提必须曾有过仔细观察所积累的经验。再是所谓“素质上的准备”和“战术上的准备”之说,有所不妥。正如师兄所说,所谓的“素质”,其中含有天赋,既然含有“天赋”,那么与“准备”是矛盾的;我没有读明白师兄谓为的“是不太还办的。”
那么“战术”上的准备呢?我认为“……让高人能为自己做一个分析,自己的从中找出最佳的观察渠道。或者是看看写作高手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同类题材的,自己的尽可能少走弯路”之说并不是什么经验。首先,我认为观察在动笔之前,一般是在观察中有了官感触动,才会激活写作欲,而不是想好要写花再去观察花,想要写某某人再去观察某某人的,如果是这样,那只能是被动写作,如小学生的命题作文,老师命题为《杯子》后,再找杯子观察;老师命为《春天》后,再想到去观察春色……这样的文字能生动吗?显然不能,而且往往会有一种伪在场的味道……
“会不会有多少种生活,就有多少种观察方法呢,不会的。生活是万花筒,观察不是,观察是有规律的。文学的观察不同于科学的观察(个别的时候相似),重点在事物和心灵连接的部分,是有情感火花,是一种萌芽或者是一种结论,而不是大量的中间环节。”
此观点互为矛盾。我个人以为,别说每个人的观察方法不同,其实一个人的观察方法也有多种。如比,有时候会选择“静观”,有时候会选择“动观”,有时候也会选择旁观,说白了,文学观察应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不会观察生活,更谈不上文学观察。如师兄“重点在事物和心灵连接的部分,是有情感火花,是一种萌芽或者是一种结论,而不是大量的中间环节”之言,我们都明白,所谓的心灵,就是思想,思想是活的,是动态的,一种动态思维在观察事物时,这样的链接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动态,观察到的东西肯定也是随时随地随环境而变的,我认为这才叫做体验。体验就是体验,尽管所生产的结果不同,但并不能说这个是新体验,那个是老体验,因为即使是同一观察对象,同一审美对象,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观察或审美的主体——人的思想是活的,心境是会变动的。观察的重量只能以“发现”来说话!
其实,就“观察”而言,远没有那么复杂。用最简单的观点之说,就是需要用真心去寻找发现,用真情做垫底来叙述。仅此而已。
-------------------------------------------------------------------------------------------
《谈谈观察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原文:
一说观察就容易离谱,写散文,谁不去观察呢?不去观察景物,就要观察人群;不观察别人,就要观察自己,这是一个劫数。
散文是一个人生命当量的外在显现,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当量多大的,生命的当量(感知世界的能力)有天赋的部分,也有后天努力的部分,其中相当的部分是一个人与世界不断相互打量而取得的自己的位置。在几种常见的文学体裁里,没有比散文更加需要仔细的研究和把握观察了。诗歌以整体性的抒情见长,小说是叙述故事(虚构故事)里呈现一些闪光的细节,而散文由于在场性所制约,必须在不算太长的文字里完成观察和发现,不然的话,就是失去了本该出现的魅力。
生活是多样化的,如何做好观察这件事情呢?就需要做好观察的准备,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随意的写作。另一种是仔细认真的观察,观察出个性和独到的心得体会来。一是素质上的准备,一种是“战术”上的准备。素质的东西有天赋的东西,是不太还办的,“战术”上的准备是作者可以做好的。比如结合自己的生活圈,让高人能为自己做一个分析,自己的从中找出最佳的观察渠道。或者是看看写作高手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同类题材的,自己的尽可能少走弯路。
有的朋友会说,写回忆性的文字,过去式的文字,如何观察呢?答,那是不自觉的观察,观察是人的一种本能,有的时候是自觉的观察,有的时候是不自觉的观察。当你回想起一个亲人或者一个朋友的时候,除了他的音容笑貌外,还会出现一两个细节,这样的细节,就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获得的。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回忆自己的童年,童年不长也不短,但是能够在成年以后依然印象清晰的,无非是几个场景,几件小事,这些场景和小事,就是生命中最有趣的事情。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写自己的熟悉的生活常常不容易出彩,而写陌生化的生活,看到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景,反而有了激情,有了创作的冲动呢?因为陌生产生了审美距离,也产生了观察的最佳距离,激发了作者的观察欲望。因此,有经验的作者非常善于将熟悉的生活做陌生化的处理,而唤起自己的观察冲动。
谈到观察,一般的作者总是以为只有眼睛这一种器官,其实,观察是一个人“感觉系统”的综合体,不是单一的眼睛,用耳朵也可以观察,用鼻子也能观察,说到底,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系统进行观察。写散文,写小说,总是忌讳平淡无味的叙述。简单的抒情,是无能的表现。观察的到位,叙述才有根底,才会摆脱一般性的叙述,而逐渐进入“叙述的险境”,叙述出现了险境,是一个作者福音,是一个作者开始对于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属于个体性的贡献的信号。
会不会有多少种生活,就有多少种观察方法呢,不会的。生活是万花筒,观察不是,观察是有规律的。文学的观察不同于科学的观察(个别的时候相似),重点在事物和心灵连接的部分,是有情感火花,是一种萌芽或者是一种结论,而不是大量的中间环节。有一种说法叫做新体验,新体验和老体验有什么区别呢?不是被审美的对象新了,而是审美的主体——人,不一样了。有的时候,叙述会掩盖观察,叙述的过程掩盖的观察的必要性。其实,有份量的观察,哪怕是对一件历史事件的重新打量也来自于观察的深刻性。我的一个好朋友爱说这样一句话,“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独特的表达”,表达什么呢?当然是表达自己的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具有“发现”意义的东西。
我有的时候想,观察的人是一个“世界”,被观察的外部世界也是一个世界,两个世界产生了有效的碰撞,就会出现好作品。为什么人在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容易写出好东西,因为这个人的“世界比较完善”了,一个对于外部世界没有完整的想法的人是不可能高质量完成观察这件事情的。有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的就细致一些,生活的比较粗糙的人,观察的就粗糙,对于那些本来应该观察到的细节忽略过去了。重视观察,写出好作品。其实,一个人一生中写不出太多的好作品(足以留到史册的),那种让历史记住,并且对一部分的心灵形成影响的作品,是一个人的全部文学素养的燃烧(包括人品)和观察到的写作对象完美结合的成果。
观察有一个前提,就是写作者心要静下来,心情总是出于亢奋状态的人,很难谈得上观察。静下来了,观察的就可能仔细一些,观察出事物的细节来。观察这件事情,其实和有没有“发现”的敏感性有关系,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就发现了“写作的富矿”,有的人无动于衷,总是感到无东西可写,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和自己的眼光敏感不敏感有关。一定有自己大致的自我把握,平时自己的观察到的东西和别人一样否?总是一样,那不是好的信号,需要多方面的锤炼自己的,解放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更加洒脱自由一些,把心性中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找出来。带着全新的“自我体系”去观察,那样效果要好些。
写作需要生活场,我们大部分都是生活在普通的场内,与人类、国家、民族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我们无法直接参加,只能在时后知道,或者在事情发生100年后由子孙知道。我们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能写作了吗,不是的。我们知道人间烟火,这些烟火或多或少地要与“大事件”有间接的联系,至少联系在心灵的蹴变上。凡是观察离不开人间烟火,即使写植物,也是有人间的东西暗喻在内。观察到了,写出来了,是幸福的,否则就是痛苦的。每一个向着写作进步的人,都要经历这样的痛苦。
诙谐和幽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智慧,在文字里恰当的渗进这样的气质,会使得文字有趣起来。有趣,还是无趣,这是写散文写到一定程度能不能超越的一个关键,许多人走到这里,就停驻了。话题到“有趣”上,有趣不是油滑,不是生活的里的噱头,是把最丰富的内心和最单一的生活单元结合的成果。汪曾祺的文字是有趣的,他眼睛里景物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一个展现,《昆虫记》也是有趣的,细致的描写昆虫,读者读出了对于生命的尊重。当然人的性格气质不一样,也不能要求每个作者都幽默,幽默不幽默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通过独到的观察和发现,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